
山名。在 江苏省 镇江市 东北 长江 中,与 金山 对峙。相传 东汉 处士 焦先 隐此,故名。有 定慧寺 、 华严祠 、 三诏洞 、《瘗鹤铭》等胜迹。向为 江 防要地。 南宋 初, 韩世忠 曾驻此抗击 金 兵。 宋 苏轼 《书焦山纶长老壁》诗:“法师住 焦山 ,而实未尝住。我来輒问法,法师了无语。” 清 顾祖禹 《读史方舆纪要·江南七·常州府》:“ 焦山 ,府东九里 江 中,与 金山 并峙,相去十五里。以 后汉 处士 焦先 隐此而名。或名 譙山 ,亦曰 浮玉山 。 刘宋 元嘉 中,以 魏 人临 江 ,尝分兵戍此。 唐 时有 譙山 戍,盖‘焦’与‘譙’通称也。”
焦山是位于中国江苏省镇江市东北长江中的一座著名山峰,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自然景观价值。以下是综合多个来源的详细解释:
地理位置与名称由来
焦山与金山隔江对峙,海拔约70.7米,因东汉隐士焦光(一说焦先)曾在此隐居而得名。古时亦称“浮玉山”或“谯山”,因其形似碧玉浮于江面。
主要景点与特色
山上有定慧寺、华严祠、三诏洞等古迹,以及被誉为“大字之祖”的《瘗鹤铭》摩崖石刻。清代诗人顾祖禹在《读史方舆纪要》中记载其“江防要地”的军事地位。
历史与军事意义
南宋名将韩世忠曾驻守焦山抗击金兵,清代鸦片战争期间还留有抗英炮台遗址。其地理位置使其成为长江防线的重要节点。
文学与艺术关联
宋代苏轼在《书焦山纶长老壁》中以禅意描绘此山,吴潜的《水调歌头·焦山》更以“金焦对峙”展现其雄浑气势。诗词中常将焦山与金山并称,体现其文化象征意义。
注意:部分资料提到“焦山”被引申为“因追求名利忽视责任”的成语,但此用法较为罕见,需结合语境判断。若需了解具体景点或历史事件,建议参考镇江地方志或权威旅游指南。
焦山(jiāo shān)是一个常用的词汇,它指的是山上植被枯黄、土地贫瘠的山岭地带。
焦山的拆分部首是火字旁和山字旁,其中火字旁属于火部,山字旁属于山部。根据火字旁和山字旁的位置,焦山可以拆分为11个笔画。
焦山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最早出现在《字林》这部汉字字典里。在繁体中,焦山的写法为「礁山」。
在古代,焦山的写法略有不同。它的旧字形为「焳山」,由火字部旁加上山字部旁组成。
1. 这片焦山上几乎没有植被。
2. 走过焦山,我们来到了一座绿意盎然的山谷。
焦山可以组成一些相关的词汇:
1. 焦土(指贫瘠的土地)
2. 焦旱(指干燥缺水的地区)
3. 焦点(指引人关注或注意的中心)
焦山的近义词可以是贫瘠山、荒山。它的反义词可以是肥沃山、绿洲。
阿法保林勃然大怒不仁不义蚕月缠脚车令逞势重现喘喘单线联系典校雕虫小艺雕枯喋盟对狱鹅鹳耳环飞茎高絙百尺攻伐寒砌泓泓候问花红柳绿花罽歡声回放火险贱皮贱肉借词进餐吉食集资快游快志累迭良佐临阵露珠冒领鸣跸内恧盘滩陪住胼挛溥澍敲句企想岂有此理取索软洋洋试岗时巡授命衰枯算盘子儿涂汙小纺傒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