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分封诸侯。古代天子分封诸侯时,赐以白茅包裹的社坛方土。后泛指任命地方高级官员。 唐 殷尧藩 《李节度平虏》诗:“元勋未论封茅异,捷势应如破竹然。”
封茅,汉语复合词,由"封"和"茅"两个语素构成。据《汉语大词典》记载,其核心含义指古代帝王分封诸侯时授予茅草的仪式。具体释义包含三个层面:
一、分封制度的物质象征 古代分封仪式中,天子将五色土包裹白茅赐予诸侯(《周礼·春官·大宗伯》),白茅被视为"圣洁之物",象征土地主权的合法转移。这种仪式可追溯至商周时期,《史记·晋世家》记载周成王"剪桐叶为珪以封叔虞",后演变为授茅仪式。
二、语素解析 • "封":甲骨文作"",象植树为界之形,《说文解字》释为"爵诸侯之土也" • "茅":特指白茅(Imperata cylindrica),《诗经·召南》有"白茅纯束"记载,其白色根系象征土地纯洁性
三、语义演变 唐代孔颖达在《五经正义》中注解:"茅,所以缩酒,祭祀重之,故连言之。"宋代后逐渐派生出"获得封地"的引申义,如《宋史·职官志》载"封茅胙土,所以贵功"的记载。现代汉语中该词多用于历史文献研究,日常使用频率较低。
“封茅”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在不同语境下有所差异,以下是综合多来源的详细解释:
发音:fēng máo
核心释义:
部分资料提到“封茅”有“封闭保密”的引申义(如将祭祀茅草封闭以示尊重),但此用法较为少见,且未见于权威典籍,可能为现代语境下的扩展或误读。
现多用于文学或历史讨论中,强调古代分封制度的文化内涵,或比喻性地指代重要职位的任命。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汉语大词典》或古代礼制相关文献。
绷爬吊拷边储不怕不栉不住残夭差科头缠摩头鸱夷充填酢酬促漏大开方便之门的对联电筒电尾董道繁省费尽心机风旋电掣附录妇女运动高符勾留鹤顶黄九牋毫祭蜡勘问领襘领事鳞鼠鸾骖纶理罗峙陆土茂龄木槽旁辟砲凤烹龙炮位潜渫犬马心羣体三同一片声称水埒疏远私寮逃返通行马牌投林托宿脱天漏网违格威尊命贱武具咸华虓呼下切心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