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盐碱地。 明 谢肇淛 《五杂俎·地部二》:“ 山东 濒海之地,一望滷潟,不可耕种。”
“卤潟”是一个汉语词汇,通常指盐碱地。以下是详细解释:
“卤潟”指因海水或盐分浸渍形成的贫瘠土地,土壤盐碱化严重,难以耕种。例如明代谢肇淛在《五杂俎》中提到“山东濒海之地,一望滷潟,不可耕种”。
该词多见于古籍,如:
“潟卤”一词也常见,与“卤潟”同义,均强调土地的贫瘠性。例如成语“潟卤之地”比喻环境恶劣、资源匮乏的区域。
现代多用于地理或农业领域,描述土壤盐渍化问题,如黄河三角洲、滨海地区等。
如需进一步了解,可参考沪江词典、汉典等来源。
《卤潟》这个词指的是一种地名,具体是指沿海某些地区的盐池或盐田。它源于我国古代对于盐的称呼和相关地理特征的描述。
《卤潟》这个词的拆分部首是“水”和“疋”,其中“水”是主部首。“卤”部的笔画数为15,“潟”部的笔画数为14。
《卤潟》一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古时候,人们在盐碱地区从事盐业生产,为了方便管理和称呼,将盐池或盐田称为“卤潟”。这种称呼方式也反映了古代人们对于盐业的重视。
《卤潟》的繁体字为「滷穡」。
在古代,人们以简化的方式书写汉字。《卤潟》一词在古代有可能以「鹵澤」或「鹵汱」等形式书写。
1. 这片卤潟是当地重要的盐产区。
2. 他们利用卤潟的资源开展盐业,为地方经济做出了贡献。
卤田、卤池、盐潟、盐田
盐田、盐池
非盐地、湖泊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