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军制以五人为伍,户籍以五家为伍,每伍有一人为长,称为“伍长”。参见《周礼·夏官·序官》、《管子·立政》。《汉书·循吏传·黄霸》:“置父老、师帅、伍长。” 宋 苏辙 《私试进士策问》之二:“及有军旅之事,则以比长为伍长。”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太平天囯·太平军目》:“伍长管四人。”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简编》第二编第三章第三节:“这种豪强的人连做个伍长的资格也没有。”
“伍长”是古代中国军事和户籍制度中的基层职位,具体含义可从以下方面综合解释:
基本定义
伍长是古代以“五”为单位的基层组织管理者。在军事中,五人为一伍,设伍长;在户籍制度中,五家为一伍,同样设伍长。该职位最早见于《周礼》《管子》等典籍,是古代社会管理的重要基础单位。
军事职能
作为军队最低级军官,伍长直接管理五名士兵,负责日常训练和作战指挥。例如太平天国时期,每伍五人,伍长需在战斗中协调小队行动,发挥最小作战单元的作用。其地位类似现代军队的副班长或小组长。
户籍管理
在地方行政中,五户编为一伍,伍长负责基层治安、赋税征收等事务。如《汉书·黄霸传》记载,汉代通过伍长与父老、师帅共同维持地方秩序。
历史演变
不同时期对伍长的称呼略有差异,周代称“伍伯”,汉代起普遍称“伍长”。宋代苏辙曾提到“比长为伍长”,说明其职能随朝代更迭有所调整。
社会地位
虽为低级职位,但伍长是晋升更高军职的起点。据《太平军目》记载,太平天国时期伍长需承担具体作战任务,并有机会通过战功升迁。
总结来看,“伍长”体现了古代“五进制”组织方式,兼具军事与民政管理双重职能,是理解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重要概念。
伍长是一个军衔名词,用来称呼军队中的军官职务。它是指排长之上、连长之下的军衔。在军事组织中,伍长通常是一个连队由多个班组成时,负责指挥和管理一班的军官。
拆分部首和笔画:伍长的拆分部首是人字旁“⺅”,总共有7个笔画。
来源:伍长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伍是指军队中五个人为一伍,长则是指职位较高的领导人。伍长就是指负责指挥和管理一伍的长官。
繁体:伍长的繁体写法是「伍長」。
古时候汉字写法:根据历史文献记载,古时候的伍长可能有不同的称呼和写法。例如,战国时期的《孟子·告子下》中提到的「司马」和《史记·项羽本纪》中的「大司马」都可以理解为古代伍长的一种称谓。
例句:在军事演习中,伍长指挥士兵完成各种训练任务。
组词:伍长可以与其他词组合成一些相关的词语,例如:副伍长、新兵伍长。
近义词:伍长的近义词有:班长、副排长。
反义词:伍长的反义词是:连长。
哀吁伯迹不敷不广嶒嶝凑手调罨子帝祖额赋鸸鹋发达粪溷拱护狗站诡行鹘鸠氏鼓鼗毁不灭性火钵火燎互市郎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奸计贱品兼资椒殿院吉财钜眼剧语垦区罍耻连蝉冠鍊达两言理亏心虚凌嶒灵馆戾彊留中不下罗囊迷乐洞抹光蹑踱儗象切议漆墨侵诬人事关系扇搋絁布失花儿失群孰谁殊擢外兄龌龊武人响震下石细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