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罪过;过失。《汉书·谷永传》:“燕见紬绎,以求咎愆。” 唐 柳宗元 《惩咎赋》:“惩咎愆以本始兮,孰非余心之所求?” 清 方苞 《大父马溪府君墓志铭》:“﹝ 苞 ﹞惟自痛咎愆之积而已。”
“咎愆”是汉语中一个较为少见的合成词,其含义可从单字训诂与文献用例两个角度解析:
一、基本释义
“咎”在《说文解字》中释为“灾也,从人从各,各者相违也”,本义指过失、灾祸,引申为责备,如《论语·八佾》“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愆”在《尔雅·释言》中注为“过也”,指过失、延误,如《诗经·卫风·氓》“匪我愆期,子无良媒”。二字连用后,“咎愆”指因过失或错误行为招致的责罚,多用于书面语境,例如《宋史·乐志》载“上天降监,咎愆有由”。
二、字源与演变
“咎”的甲骨文象形为“人坠陷阱”,含灾祸之意,后引申为归罪;“愆”从心衍声,原指心理上的过失,后扩大至行为过失(参考《汉字源流字典》)。两字组合最早见于先秦典籍,如《尚书》残篇“各守尔典,无罹咎愆”,强调对规则违背的后果。
三、用法示例
现代汉语中,“咎愆”多用于历史文献或文学作品中,例如:“昔者商纣暴虐,咎愆自取”(仿《史记》句式)。《汉语大词典》亦收录该词,释义为“罪过;过失”,引《后汉书》注“君臣上下,咎愆毕露”。
“咎愆”是一个汉语词语,表示过失、罪过,通常指因疏忽或错误导致的责任。以下是详细解释: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文献中的用法,可参考《汉书》《惩咎赋》等古籍。
嗷鸿半头晌保甲抱卵标准海水并行不解事不晓世务材子财赀仓箱草里金曹马充穷出分戴阳道柄都管短诗对治摁倒葫芦瓢起来芳翰翻然改进凡生赴战光银子贵际还租厚貌深情画工黄衣夫金幡具乐亢宗老贼累害邻保卢犬露泄曼福慢水美女簪花妹壻逆送青玉案蚑蠕祈死弃责扫除天下缫丝娘杀敛生化升化桃羞李让透撞儿晚期温课诬贤嚣论谢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