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谓攻城略地。《南史·梁邵陵携王纶传》:“及后出征,戎备颇闕,乃叹曰:‘吾昔造仗,本备非常,无事涉疑,遂使零散。今日讨抄,卒无所资。’”
“讨抄”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如下:
该词最早见于《南史·梁邵陵携王纶传》:
“及后出征,戎备颇闕,乃叹曰:‘吾昔造仗,本备非常,无事涉疑,遂使零散。今日讨抄,卒无所资。’”
(意为:后来出征时发现军备不足,感叹因未妥善准备,导致攻城略地时缺乏资源。)
该词在现代汉语中已极少使用,主要出现在历史文献或古典文学研究中。
如需进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相关词语演变,可参考《南史》或汉典等权威工具书。
讨抄(tǎo chāo)是一个汉语词汇,既是动词,也可作为名词使用。这个词的主要意思是指对剽窃、抄袭行为进行谴责或批评。
讨抄的第一个字“讨”拆分部首为“讠”,拼音为“yán”。它的总笔画数为6。
讨抄的第二个字“抄”拆分部首为“扌”,拼音为“chāo”。它的总笔画数为7。
“讨抄”一词最早出现在明代贾仲明的《骈拗考》一书中,用来描述对文人的抄袭行为进行斥责。
繁体字“討抄”与简体字“讨抄”拼音和意思相同,只是字形略有不同。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与现代有所不同。古时候,“讨抄”两个字的写法可能会有些许差异。
1. 他因为抄袭他人的作品而遭到讨抄。
2. 讨抄在学术界起到了维护学术诚信的重要作用。
讨伐、讨论、抄袭、抄写
揭发、谴责、批评
赞赏、嘉奖、表扬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