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佥事的意思、佥事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佥事的解释

(1).官名。 金 置按察司佥事。 元 时诸卫、诸亲军及廉访、安抚诸司,皆置僉事。 明 因之,都督、都指挥、按察、宣慰、宣抚等,皆有僉事。 清 初沿用, 乾隆 时废。《元典章·刑部·枉勘死平民》:“安抚司僉事 朱国楨 枉勘平人 谢二六 身死,虽无招承,其始谋情节,众证明白。” 清 黄宗羲 《明夷待访录·兵制三》:“ 有明 武职之制……平时有左右都督、都指挥使、指挥使,各係以同知、僉事及千户、百户、镇抚之级。”《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九二回:“宪恩深望知鼇戴,僉事威严展狗才。”

(2).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中央官署中的中级官员。 鲁迅 《坟·从胡须说到牙齿》:“我曾经是*********的佥事,因为‘区区’,所以还不入鞠躬或顿首之列的。”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佥事(qiān shì) 是中国古代官职名称,主要存在于宋、元、明、清四代,其具体职责和品级随朝代和所属机构不同而变化,但核心含义是协助主官处理文书、监察或行政事务的属官。

  1. 起源与基本职能: 佥事一职最早可追溯至金代,在元代成为较常见的官职。其名称中的“佥”有“共同”、“签署”之意,“事”即事务,合指共同签署、处理文书或协理事务的官员。主要职责包括协助长官处理公文、参与议事、分理具体政务或负责监察等。例如,在按察使司(主管司法监察)中,佥事常作为副职,协助按察使工作。

  2. 明代的重要设置: 在明代,佥事是都指挥使司、按察使司等省级重要机构中的固定官职。例如:

    • 都指挥佥事:为都指挥使司(掌管一省军政)的属官,通常设四人,秩正三品或从三品,地位仅次于都指挥使和同知,负责协助处理卫所军务。
    • 按察佥事:为提刑按察使司(掌管一省司法监察)的属官,分道巡察,负责具体监察、刑名事务,品级一般为正五品。明代还在一些中央机构如通政使司等设佥事。
  3. 清代及演变: 清代沿袭明制,在都司、按察使司中继续设置佥事。但随着行政制度的调整,其重要性有所下降。乾隆十八年(1753年),清廷废除了按察使司佥事一职,其职能并入道员(如分巡道、分守道)。都指挥使司系统在清代也逐渐式微并被取代。

  4. 词义与文化内涵: 从字义看,“佥”有“皆”、“众”之意,引申为“共同”;“事”指职务、事务。“佥事”即共同处理事务之官,体现了其在官僚体系中作为副手或分理具体事务的角色定位。该官职反映了古代中国官僚制度中层级分明、分工协作的特点。

参考资料来源:

网络扩展解释

“佥事”是一个多义词,其含义需结合历史背景和语境理解:

一、基本解释

  1. 读音:佥事读作qiān shì,其中“佥”意为辅助、共同,“事”指事务或职责。
  2. 核心含义:指古代及近代的官职名称,相当于副职或助理,主要协助主官处理事务。

二、历史演变与职能

  1. 金元时期

    • 始设于金代,如按察司佥事,负责司法监察。
    • 元代扩展至军事机构(诸卫、亲军)和民政机构(廉访司、安抚司)。
  2. 明清时期

    • 明代广泛设置,都督府、都指挥使司、按察司等均设佥事,属中高级官员(如戚继光世袭登州卫指挥佥事)。
    • 清代沿用,乾隆时期废除。
  3. 近代用法

    • 北洋政府时期:中央官署中级官员,如教育部佥事(鲁迅曾任此职)。
    • 民国初期:延续至各部局,后废除。

三、补充说明

如需更完整的历史沿革,可参考《元典章》《明夷待访录》等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鹌鹑馉饳儿安顺熬更守夜逼劝剗祓产蓐陈报啻啻磕磕怠事噉饭地登謌电影片电鸷風風雅雅富富有余妇女解放该遍谷饱珪珙洪惟画刺黄生借书说缓行昏第豁了酱园笄龄锦素开景懒待两石弓料气猎碣栗然留头砻砥履虚卖官卖爵蛮江锚泊淖泽粘合剂陪祀匹嫡牵拉堑渊清道旗齐心三厌师保食粮送别松膏太阴草头醋王翦置田宛马消夜图席地谢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