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举考试时,负责监试之官员。《宋史·选举志二》:“凡覆试,令宰执出题,不许都司干预,仍日轮臺諫一员,帘外监试。” 清 翟灏 《通俗编·仕进》:“监试等不预考校,谓之帘外,则凡预考校官,时亦当谓之帘内,今称内帘外帘,盖承之也。”参见“ 帘官 ”。
“帘外”一词在不同语境中有两种主要解释,需结合具体使用场景区分:
字面及引申含义
指事物的外部或边缘,由“帘”(遮挡物)与“外”(外部)组合而成,常用于描述超出预期或脱离核心范围的情况。例如:“事件的发展已至帘外,难以掌控。”
历史科举制度中的特定术语
在宋、清等朝代的科举考试中,“帘外”指负责监考的官员。据《宋史·选举志》记载,监试官需在考场外监督,不参与阅卷,称为“帘外”,与内部阅卷的“帘内”官员区分。清代翟灏《通俗编》也沿用此说法。
使用建议:
帘外是一个汉字词语,拆分为帘和外两个部分。
帘是由巾和连组成的,它表示遮挡光线或者隔断空间的布帘。外则表示在帘的外面,表示在某个物体或者范围之外。
帘的拼音为lián,它是由织字旁和代字旁组成的。织字旁表示和纺织物有关,代字旁表示替代其他东西。帘字的古时候写法为帚。
外的拼音为wài,它是由夕字旁和土字底组成的。夕字旁表示夕阳或者傍晚,土字底表示与土地有关。
帘外这个词来源于古代文学作品《红楼梦》。在小说中,它出现在“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帘外雪”的一句诗中,意思是秋日的夕阳映照在帘外的雪地上,美不胜收。
帘外的繁体字为簾外。
在古时候,汉字的写法与现在有所不同。帘的古代写法为帚,表示用来扫帚的物品,也用来指代帘子。外的古代写法为除,表示去除或者离开。
帘外的一些组词包括帘子、帘幕、帘帷等。帘子指挂在窗户或床上的帘子,帘幕指大型的帘子,用来遮挡空间。帘帷则指较为华丽的帘子,通常用于寺庙或者宫殿。
帘外的近义词包括帘外景、帘内景。帘外景指帘子外面的风景,帘内景指帘子内面的风景,两者表示不同的视角。
帘外的反义词为帘内,表示在帘子内面。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