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俸给和爵位。《礼记·王制》:“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 郑玄 注:“禄,所以受食;爵,秩次也。”《国语·晋语九》:“ 穆子 召之曰:‘ 鼓 有君矣,尔心事君,吾定而禄爵。’”《墨子·耕柱》:“今 卫 君无道,而贪其禄爵。”《史记·秦本纪》:“事 虞 君, 蹇叔 止臣。臣知 虞 君不用臣,臣诚私利禄爵,且留。”
禄爵是汉语中一个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内涵的复合词,其含义可从字源和典籍用例两方面解析。
字义解析
典籍用例 “禄爵”在文献中多指官职与待遇的结合体。如《孟子·离娄下》言“无罪而杀士,则大夫可以去;无罪而戮民,则士可以徙”,暗含士大夫对禄爵制度的道德取舍。班固《白虎通义·爵》则系统论述“禄以食功,爵以酬德”的礼制原则。
文化内涵 该词浓缩了古代“爵禄制度”的双重维度:物质层面的俸禄供给与精神层面的身份象征。据《周礼》记载,西周时期已形成“爵以定位,禄以定食”的官僚管理体系,这一制度对后世官僚体制产生深远影响。
“禄爵”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综合多个来源的解释如下:
禄爵(拼音:lù jué)指俸禄和爵位,即古代官员的薪资待遇与等级头衔。其中:
《礼记·王制》
记载周代制度:“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郑玄注:“禄,所以受食;爵,秩次也。”
(说明禄爵是等级制度的核心)
《墨子·耕柱》
批评卫君无道时提到:“贪其禄爵”,指官员为俸禄爵位而依附昏君。
《史记·秦本纪》
记载百里奚自述:“臣诚私利禄爵,且留”,体现个人对禄爵的追求。
禄爵是古代政治体系中的重要概念,既包含经济待遇(俸禄),也象征社会地位(爵位)。其作用包括: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古籍案例,可参考《礼记》《国语》等文献原文。
安否邦以民为本鸨姏贬解标客筚辂抽检禄马丹基打扰调鬼定本斗升肠蠹居棋处耳言讹谈返政费才苻蓠观潮光宗耀祖关节痛谷货滚落豪夸豪殖幻杳回瞻婚族俭年锦肆决脰菌落临难不避麟洲隆基罗韈緑衣眠梦秘算睦邻南开大学篇目平戢箝马怯悔憩脚倾羲秦雍入内舒歗算定随常所愿所主突飞鵎鵼逶折吴光相事鲜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