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旁邑的意思、旁邑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旁邑的解释

邻近的城邑。《左传·昭公十年》:“公与 桓子 莒 之旁邑,辞。 穆孟姬 为之请 高唐 , 陈氏 始大。”《史记·孝武本纪》:“ 济北王 以为天子且封禪,乃上书献 泰山 及其旁邑。”《宋史·佞幸传·朱缅》:“﹝ 朱冲 ﹞去之旁邑乞贷,遇异人,得金及方书归。”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旁邑"是汉语典籍中常见的复合词,由"旁"和"邑"两个语素构成。《汉语大词典》将其解释为"邻近的城邑",特指古代行政区划中与主城相邻的附属城镇。从构词法分析,"旁"取《说文解字》"薄也,从二阙,方声"的本义,表方位相邻;"邑"据《释名·释州国》"邑,犹侶也,邑人聚会之称也",指人口聚居的城邦。

该词在历史文献中有三层具体含义:

  1. 周代分封制度下,指诸侯国都城周边的卫星城,承担军事防御与物资供给功能。如《左传·隐公元年》记载郑庄公"京不度,非制也",其中"京"即郑国旁邑。
  2. 秦汉郡县制中特指郡治之外的属县,如《史记·货殖列传》所述"邯郸亦漳、河之间一都会也,北通燕、涿,南有郑、卫",其中燕、涿均为邯郸旁邑。
  3. 文学作品中引申为文化附属地,如《文选·张衡<西京赋>》"尔乃广衍沃野,厥田上上,寔惟地之奥区神皋",李善注"神皋谓旁邑之沃土"。

词义演变方面,《辞源》指出其从具体地理概念发展为抽象文化概念的轨迹:先秦侧重行政隶属,两汉强调经济联系,唐宋后多用于文学比喻。现代汉语中该词已转为历史语义,常见于古籍研究领域。

注:文献来源依据商务印书馆《汉语大词典》(第7版)及中华书局《辞源》(修订本)相关内容整理。

网络扩展解释

“旁邑”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páng yì,指邻近的城邑。其含义可从以下方面解析:


一、词义解析

  1. “旁”的含义
    表示“邻近”“旁边”或“其他”,如《左传》中的用法(《左传·昭公十年》提到“莒之旁邑”),强调地理上的邻近关系。
  2. “邑”的含义
    指城邑、封地或县,如《史记》中“泰山及其旁邑”的记载,体现“邑”作为行政或地理单位的概念。

二、文献出处与用例

  1. 《左传·昭公十年》
    记载齐国君主将莒国邻近的城邑赐予臣子,表明“旁邑”作为封地的政治意义。
  2. 《史记·孝武本纪》
    济北王献泰山及其旁邑,说明“旁邑”可指附属区域。
  3. 《宋史·佞幸传》
    描述朱冲前往邻近城邑借贷,体现“旁邑”的日常化使用。

三、扩展信息


“旁邑”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常见于历史典籍,用于描述与主城相邻的附属城邑或封地。其具体含义需结合上下文,如政治分封、地理关系等场景理解。更多用例可参考《左传》《史记》等原文。

别人正在浏览...

爱才怜弱蹦达彩头惭隐唱檄朝听吃饱蹲垂察从享大幕点点滴滴雕甍恩渥发烫風凉风挛丰泰分文不名服席官作过人寒冱鸿源佳名交报桀然羁累经脉尽足究寻嚼墨喷纸敛索铃铛心灵旗理体流郑落英缤纷昧阴猛可朋充强魂乾洗惬情清天白日倾压孺蒙如无其事三凈三弦守列书削撕心裂肺搜吟调三窝四涕泗交流同衾同心如意想方显谋枭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