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草木的根。柢,即根。 汉 邹阳 《狱中上书自明》:“蟠木根柢,轮囷离奇。”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宗经》:“根柢槃深,枝叶峻茂。” 唐 章孝标 《玄都观栽桃十韵》:“根柢终盘石,桑麻自转蓬。” 宋 苏轼 《小圃五咏·人参》:“上药无炮灸,齕啮尽根柢。”
(2).比喻事物的根基,基础。《后汉书·王充王符传论》:“百家之言政者尚矣,大略归乎寧固根柢,革易时敝也。” 宋 陆游 《寄题方伯謩远庵》诗:“ 方侯 胸中负经济,议论源源有根柢。”《红楼梦》第一一八回:“但自古圣贤,以人品根柢为重。” 鲁迅 《书信集·致金肇野》:“木刻的根柢也仍是素描,所以倘若线条和明暗没有十分把握,木刻也刻不好。”
(3).植根。 唐 郑綮 《开天传信记》:“夫音者始於宫,散於商,成於角徵羽,莫不根柢囊橐於宫商也。” 宋 苏舜钦 《哀穆先生文》:“读书益勤,为文章益根柢於道。” 清 戴名世 《<意园制义>自序》:“余之为是也,非苟易也。根柢於先儒理学之书,未之敢失也。”
“根柢”是汉语中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复合词,其核心意义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一、本义与引申义 “根柢”原指植物根系,《汉语大词典》将其定义为“草木的根”,如《老子》第五十九章“深根固柢”即用此本义。柢特指直根,根侧重侧生须根,二者合用强调植物根基的稳固性。随着语义发展,《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指出该词引申为“事物的基础或本质”,如韩愈《答殷侍御书》“根柢深厚,枝叶峻茂”即以根系比喻学术根基。
二、构词特征 作为并列式复合词,“根”“柢”在《说文解字》中互训:根为“木株”,柢为“木根”,这种同义复用增强了语义强度。现代汉语中多用于书面语境,《现代汉语规范词典》标注其语体色彩为“书面语”,常见于学术论著或政论文章,例如“文化根柢”“思想根柢”等用法。
三、历时演变 据《汉字源流字典》考证,“柢”在甲骨文中已具根系象形,至春秋金文定型。而“根”作为后起形声字,战国时期才广泛使用。二者结合最早见于先秦典籍,历经三千年仍保持语义稳定性,这与其形象化的表意功能密切相关,如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本之《书》以求其根柢”即延续比喻用法。
根柢(gēn dǐ)是汉语词汇,由“根”与“柢”两个同义字构成,具体含义如下:
草木的根
指植物的根系部分。例如:
比喻事物的根基或基础
常用于抽象概念,如学问、人品等。例如:
植根(动词用法)
表示事物在某一基础上建立或发展。例如:
以上内容综合了古籍文献和现代词典的解释,可通过相关网页进一步查阅例句和扩展用法。
半霎杮柎碧蛆避俗趋新不经怀骖靳陈咸之憾踹落初级当店大千典章诋击东方学士恩免讹人番子手风风势势扶胥改头换面孤偾诃诟花柳场慌惚揃坏歼殄鲛盘解閲静园空语馈膳苦楝螺江垆肆密函母妇目学内司派澨爬挲窃密卿相寝默去程柔功赛珍会十二指肠十死説咲宿庐逃伏停蓄同行同音投资頽丧瓦圈温燠飨饮洗煤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