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北朝 时 南朝 对 北朝 的蔑称。索指发辫,古代北方民族多有发辫,故称。《宋书》有《索虏传》。后亦用以称其他少数民族。 唐 刘知几 《史通·断限》:“自五胡称制,四海殊宅。 江左 既承正朔,斥彼 魏胡 。故 氐 羌 有録,索虏成传。”《资治通鉴·魏文帝黄初二年论》:“ 宋 魏 以降,南北分治,各有国史,互相排黜,南谓北为索虏,北谓南为岛夷。” 胡三省 注:“索虏者,以北人辫髮,谓之索头也。” 宋 陆游 《闻虏乱有感》诗:“近闻索虏自相残,秋风抚剑泪汍澜。” 章炳麟 《箴新党论》:“索虏入 关 以后,党人已絶,而臭味所遗,百年未艾。” 鲁迅 《集外集拾遗补编·<越铎>出世辞》:“ 越 人于是得三大自由,以更生于 越 ,索虏则负无量罪恶,以底于亡。”参见“ 索头 ”。
“索虏”是南北朝时期南朝对北朝(及其少数民族)的蔑称,其含义和背景如下: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宋书·索虏传》或唐代史评著作。
《索虏》是指搜寻并俘获敌方的战俘。在军事领域中,这个词常被用于描述对敌军俘虏的行动。
《索虏》由两个汉字组成。其部首分别为“纟”和“虍”,笔画依次为3画和7画。
《索虏》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战争时期,当时用于描述对敌方俘虏的行动。传承至今,这个词依然被广泛使用。
在繁体字中,该词的写法相同,没有变化。
古代汉字中,由于字形演变的原因,笔画数和部首可能会有所不同。然而,《索虏》在古时候的写法和现代基本相同,仅有细微差别。
1. 士兵们奋勇冲锋,将敌军索虏后带回了战场。
2. 这个团队成功索虏了一名重要的敌方首领。
索虏战、索虏行动、索虏敌首、索虏队伍
搜寻敌方俘虏、擒获敌军、缉拿敌人
释放俘虏、放逐敌方、释放敌人
暴繇北方话閟啬波段开关长途电话谗害禅源潮平酲醲春申江存雄措手大帛点绛唇彫困妒口杜司勋鹗顾富室大家共和公宇狗崽子惯历过却国勋孤证海螺寒冻韩冯涵芬楼黄色豁齿湖州镜酒桶稷禼窠段枯骼连阙皪皪履尊毛胎牡丹亭拿讹头湓溢陗刻窃势拥权气势岐途犬马之力如蚁附膻塞表商任熟嫺桃叶女挽幛威显五斗粟无其伦比霞际仙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