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索虏的意思、索虏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索虏的解释

南北朝 时 南朝 对 北朝 的蔑称。索指发辫,古代北方民族多有发辫,故称。《宋书》《索虏传》。后亦用以称其他少数民族。 唐 刘知几 《史通·断限》:“自五胡称制,四海殊宅。 江左 既承正朔,斥彼 魏胡 。故 氐 羌 有録,索虏成传。”《资治通鉴·魏文帝黄初二年论》:“ 宋 魏 以降,南北分治,各有国史,互相排黜,南谓北为索虏,北谓南为岛夷。” 胡三省 注:“索虏者,以北人辫髮,谓之索头也。” 宋 陆游 《闻虏乱有感》诗:“近闻索虏自相残,秋风抚剑泪汍澜。” 章炳麟 《箴新党论》:“索虏入 关 以后,党人已絶,而臭味所遗,百年未艾。” 鲁迅 《集外集拾遗补编·<越铎>出世辞》:“ 越 人于是得三大自由,以更生于 越 ,索虏则负无量罪恶,以底于亡。”参见“ 索头 ”。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索虏"是南北朝时期南朝政权对北朝政权(北魏、东魏、北齐等)的贬称,其词源与北方民族"索发"习俗直接相关。该称谓最早见于南朝史学家沈约编纂的《宋书·索虏传》,书中记载:"索头虏姓拓跋氏,其先汉将李陵后也……被发左衽,故呼为索头"(来源:《宋书》卷九十五列传第五十五)。

从构词法分析,"索"指代北朝鲜卑族的发辫习俗,"虏"则是古代中原对北方少数民族的蔑称。这种称谓具有鲜明的政治对立色彩,南朝通过将北朝统治者定性为"编发胡虏",试图构建其政权的正统性。裴松之在《三国志注》中曾引用《魏略》记载:"乌丸、鲜卑即古所谓东胡也……父子男女悉髡头为轻便也",印证了北方民族的发式特征(来源:《三国志·魏书·乌丸鲜卑东夷传》)。

需要注意的是,与北朝称南朝为"岛夷"相对应,"索虏"的互贬称谓体系反映了南北朝时期政治对峙的特殊历史语境。唐代史学家李延寿编纂《南史》《北史》时,已摒弃这种带有地域歧视的称谓,改用"北朝""南朝"等中性表述(来源:《北史》序传)。现代学界研究该词汇时,多结合《通典》《资治通鉴》等文献,在保持历史客观性的前提下分析其文化内涵。

网络扩展解释

“索虏”是南北朝时期南朝对北朝(及其少数民族)的蔑称,其含义和背景如下:

1.词源与构成

2.历史背景

3.文献记载

4.语言演变

5.补充说明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宋书·索虏传》或唐代史评著作。

别人正在浏览...

阿凡达案椟跋烛之咨便附裨助捕索彩笺长耳公澶漫澄廓蹀骢定交俸满府上浮阳革闲刮目相见顾覆鬼浆龟毛兔角秏费合事鹤项牌泓窈黄册焕烂鉴达筋书紧自巨人锯佣口诀连居黎首丽紫率下买纳腼颜人世猕猴池胖袄片鳞碎甲贫妇迁进千里同风浅滩取称人事代谢设科省穑矢槀束绦缌服苏门四友俗喧田则吐火完饭仙舟萧折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