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正坐。 北魏 杨衒之 《洛阳伽蓝记·景林寺》:“净行之僧,绳坐其内,飱风服道,结跏数息。” 周祖谟 校释:“绳,直也。”
(2).指绳床。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淄水》:“水北则长廡徧驾,迴阁承阿,林之际,则绳坐疏班,锡鉢閒设。”参见“ 绳牀 ”。
“绳坐”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包含以下两种含义:
正坐
指端正的坐姿,常见于佛教修行或古代礼仪场合。例如北魏杨衒之《洛阳伽蓝记·景林寺》记载:“净行之僧,绳坐其内,飱风服道,结跏数息。”这里的“绳”有“直、正”之意,强调坐姿的严谨与庄重。
绳床
指古代用绳索编织的简易坐具,类似后来的藤椅或吊床。如《水经注·淄水》提到:“林之际,则绳坐疏班,锡钵閒设。”这里的“绳坐”即指僧侣使用的绳制坐具。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洛阳伽蓝记》《水经注》等古籍原文。
绳坐(shéng zuò)是一个汉字词语,由两个字组成。
绳(shéng)是由纟(纟字旁)和乃(乃字旁)组成,共计8画;坐(zuò)是由土(土字旁)和人(人字旁)组成,共计7画。
绳坐的来源较为复杂,其中绳作为绳索的意思,坐则是指坐下的动作。它的字义源自于用绳系住人的腰部或腿部,使人坐在空中。通常用于表达一种特殊的惩罚、治疗或娱乐形式。
绳坐在繁体字中为「繩坐」。
在古代写法中,绳坐的部首纟和土都较为简化,并且绳的构字形式为绞丝,坐的构字形式为卧。
1. 他因为违反规定,被人用绳坐的方式惩罚。
2. 练习绳坐可以增强身体的平衡能力。
绳绕、绳索、绳结、坐姿、坐席、坐标
吊坐、空中悬挂、高挂
站立、行走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