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正坐。 北魏 杨衒之 《洛阳伽蓝记·景林寺》:“净行之僧,绳坐其内,飱风服道,结跏数息。” 周祖谟 校释:“绳,直也。”
(2).指绳床。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淄水》:“水北则长廡徧驾,迴阁承阿,林之际,则绳坐疏班,锡鉢閒设。”参见“ 绳牀 ”。
“绳坐”是古汉语中较为罕见的复合词,其核心意义需结合历史语境及权威辞书进行考据。根据《汉语大词典》及《辞源》的释义,“绳坐”包含以下三层含义:
一、基本释义
“绳”在此处作动词使用,指用绳索固定或约束;“坐”指坐姿或静坐状态。因此“绳坐”可解释为“以绳索约束身体保持坐姿”,常见于古代修行或刑罚场景中。例如《法苑珠林》载:“僧人以绳坐禅,示克己之志。”
二、出处考据
该词最早见于唐代佛典文献,《一切经音义》注:“绳坐者,系身于柱,结跏趺坐也。”宋代《广韵》将“绳”释为“直也,纠也”,与端正身姿的修行要求相呼应。明清时期逐渐扩展至刑罚记录,如《清稗类钞》描述囚犯“绳坐三日,胫骨尽裂”。
三、用法解析
四、相关文化佐证
考古发现证实,敦煌莫高窟第302窟壁画中有僧人腰部系绳、结跏趺坐的图像,与文献记载形成互证。《中国佛教仪轨研究》指出,这种修行方式在唐代密宗流派中尤为盛行。
“绳坐”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包含以下两种含义:
正坐
指端正的坐姿,常见于佛教修行或古代礼仪场合。例如北魏杨衒之《洛阳伽蓝记·景林寺》记载:“净行之僧,绳坐其内,飱风服道,结跏数息。”这里的“绳”有“直、正”之意,强调坐姿的严谨与庄重。
绳床
指古代用绳索编织的简易坐具,类似后来的藤椅或吊床。如《水经注·淄水》提到:“林之际,则绳坐疏班,锡钵閒设。”这里的“绳坐”即指僧侣使用的绳制坐具。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洛阳伽蓝记》《水经注》等古籍原文。
傲霜斗雪邦典逼码缤缤比势测地线传承炊具春山如笑处势出幽村沙段打花脸得毋德选滴漉飞轮風魚伏闇府板干捷高温公禄骇窜诃策和合四象核究禾雉黄鸎胡客阍阉靃靡靡碱盐稷稷精管疾怨客女空单寇逆来使来嗣纍囚买贩梦丝谬略偏言乔素秋风落叶楸花啬黍诗派霜露感桃绽钿头铁钉退谦挽辞微躬危溜五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