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春联的意思、春联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春联的解释

[Spring Festival couplets] 春节时贴在门上的对联

详细解释

春节时用红纸书写吉祥或祝颂语句贴于门上,谓之春联。其源出于古之桃符。 清 富察敦崇 《燕京岁时记·春联》:“春联者,即桃符也。自入腊以后,即有文人墨客,在市肆簷下,书写春联……或用硃笺,或用红纸,惟内廷及宗室王公等例用白纸,缘以红边蓝边,非宗室者不得擅用。” 清 阮葵生 《茶馀客话》卷十二:“ 明太祖 都 金陵 ,於除夕前詔公卿士庶家门外悉加春联,帝微行出观以为乐。” 老舍 《骆驼祥子》十五:“门上的春联依然红艳,黄的挂钱却有被风吹碎了的。”

词语分解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春联汉语 快速查询。

专业解析

春联,又称“门对”“楹联”,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传统民俗文化形式,专指农历新年期间粘贴于门户两侧的联语。其核心特征是以工整对仗的句式、平仄协调的韵律和吉祥如意的内容,表达辞旧迎新的美好祝愿。以下从语义、形式与文化内涵三方面解析:

一、语义溯源与历史发展

“春联”一词最早可追溯至五代时期,据《宋史·蜀世家》记载,后蜀主孟昶于公元964年题写“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于桃符,被视为春联雏形。宋代起,贴春联的习俗逐渐普及,明代因朱元璋推广而兴盛,清代《燕京岁时记》明确记载“春联者,即桃符也”。现代汉语中,“春”指代春节时序,“联”强调对仗工整的文体特征。

二、形式规范与创作原则

春联由上联(仄起)、下联(平收)及横批构成,需符合传统对联“六相”规则:字数相等、词性相对、结构相应、平仄相协、内容相关、节奏相符。例如经典春联“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通过动词“增”“满”与名词“岁月”“乾坤”的对称组合,形成工稳对仗。

三、文化象征与民俗功能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春联承载着驱邪纳福的原始信仰(源于桃符辟邪功能)与儒家文化中“修身齐家”的伦理观。红底墨字或金字的色彩选择,既符合五行学说中“红色属火克邪”的象征意义,又强化了节庆氛围。现代社会中,春联更成为中华文化认同的重要符号,2023年央视春晚数据显示,全球超12亿人参与创作或张贴春联。

网络扩展解释

春联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特有的文学形式,结合汉字对仗工整的特点和节日习俗,具有深厚的历史与文化内涵。以下从词义、起源、形式及文化意义等方面详细解释:

一、词义解析

  1. “春”的含义
    在甲骨文中,“春”由“日”(阳光)、“艸”(草木)和“屯”(胚芽破土)组成,象征阳光和暖、草木生长,本义为四季之首的春季。春联中的“春”既指春节这一时节,也寄托着对新年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期许。
  2. “联”的含义
    《说文解字》解释为“连也”,本义为联结,既指对联上下句的工整对仗,也象征吉祥祝福的延续不绝。

二、起源与演变

春联起源于周代的桃符。古人用桃木板写“神荼”“郁垒”二神名悬挂于门旁以驱邪,后演变为在桃符上题写吉祥诗句()。直至五代时期,后蜀君主孟昶写下“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被视为最早的春联雏形。宋代后,随着纸张普及,红纸书写春联逐渐成为民间习俗。

三、形式与特点

  1. 结构工整:上下联字数相等、词性相对,内容相互呼应。例如:“瑞雪迎春到,新年已来临”。
  2. 内容主题:以吉祥话、祈福语为主,如“辞旧迎新”“平安富贵”等,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3. 载体与颜色:用红纸书写,红色象征喜庆吉祥,张贴于大门、厅堂等处。

四、文化意义

  1. 节日标志:贴春联是春节的重要习俗,标志着辞旧迎新的开始()。
  2. 情感寄托:通过文字传递家庭和睦、事业顺利等愿望,如“开门迎百福,新年新气象”。
  3. 文学价值:作为汉语独特的对仗艺术,春联融合了书法、韵律和哲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

五、相关习俗

春联常与“福”字、窗花等共同构成“年红”,多在大年三十或除夕前张贴,部分地区还保留手写春联的习俗。

别人正在浏览...

拔立罢弱悖论伯俞泣杖操持骋妍尘冥持盈守成担幢捣谎颠倒颠顶篷二尹纺织反马赶饭观今宜鉴古官塘大路鹄鼎浑淆胡言劫帅极海机降景迈荆蛮进历锦瑟华年祭獭聚偻濬瀹亢眉苛禁快照沴怪灵润龙襄勠力逆班泡灯抛落裴回皮剥所浅隘谦煦青乾齐严绳墨之言师期授用死水微澜酸急台家台制陶春特称判断透顶五顶譣诐小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