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祸残害。《汉书·高帝纪上》:“ 项羽 为人慓悍祸贼。” 颜师古 注:“祸贼者,好为祸害而残贼也。”按,《史记·高祖本纪》作“猾贼”。 宋 叶绍翁 《褒赠伊川》:“则曲学阿世者,又从而排陷之,卒使流离颠疐,无所为而死,其祸贼于斯文者亦甚矣。”
祸贼(huò zéi)是古汉语复合词,现罕用于现代汉语,其核心含义指制造灾祸、危害社会的奸恶之徒,含强烈贬义。以下从权威词典角度分层解析:
本义为灾害、灾难。《说文解字》释:“祸,害也,神不福也。” 引申为损害、败坏之事(参考:《汉语大字典》)。
原指毁坏、戕害,《说文解字》:“贼,败也。” 后指作乱叛国、行凶违法者(参考:《古代汉语词典》)。
二字组合后,「祸贼」 强调“以恶行招致灾祸之人” ,常见于古籍批判暴政或乱臣。
据《汉语大词典》释义:
祸贼:害民叛国者;酿祸之根源。
例证:
《史记·秦始皇本纪》:“阴通间使,以事合从,行为辟方,内载祸贼。” (指密谋叛乱、包藏祸心之人)
明末《东林列传》:“劾魏忠贤十大罪,斥为‘祸贼’。”(指危害国家的权宦)
古籍引例
《后汉书·宦者传论》:“败国蠹政之事,不可单书。所以倾覆者,岂非祸贼乎?”
——直斥宦官为祸乱根源,印证“祸贼”的贬斥语义。
“祸贼”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在不同历史文献中均有体现,以下是综合解析:
“祸贼”由“祸”(灾祸)和“贼”(破坏者)组成,指通过作恶带来灾祸的人或行为,尤其强调对社会、文化的破坏性。例如《汉书》形容项羽“慓悍祸贼”,颜师古注解为“好为祸害而残贼也”。
在《史记》中,“祸贼”亦作“猾贼”,意为狡诈的恶人。现代可引申为危害社会的罪犯或破坏性事物。
多用于书面或历史语境,形容极端恶劣的行为或人物,如:“其祸贼于斯文者亦甚矣”(严重破坏文化)。
该词强调主动制造祸端、残害他人或社会,兼具行为与施害者的双重含义。如需更详细文献例证,可参考《汉书》《褒赠伊川》等原文。
百川归海拜坟包程簸弄操办茶点蝉鸣黍承流谶语斥言荡摩翟车地方志独到多思恩断义绝二杆负摙高睨耕获官籍关捩馆真古都旱俭鹤草淮阳绩惠济将种简净郊畋踦挐纠曲渴者易饮麟凤冒恩牦牛梦幻明刻明闪闪民田砰磅曝鳃浅攻穷纪圈定扰惑任土作贡儒客三查三整轼闾舒和输入阻抗通幰土市伪师文化书社温清定省香池香象渡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