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鸣鞭的意思、鸣鞭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鸣鞭的解释

(1) [whip]∶抖动鞭子出声

鸣鞭走马

(2) [(of ancient times' honour guard) whip to keep silent]∶古代皇帝仪仗中的一种,鞭形,振动时发出响声,叫人肃静。也叫“静鞭”

详细解释

(1).谓挥鞭。挥鞭策马,动则有声,故称。 南朝 宋 鲍照 《代陈思王白马篇》:“白马騂角弓,鸣鞭乘北风。”《宋史·孟珙传》:“ 江陵 所恃三海,不知沮洳有变为桑田者,敌一鸣鞭,即至城外。” 孙犁 《秀露集·乡里旧闻》:“他从来也不像那些粗劣的驭手,随便鸣鞭、吆喝,以至虐待折磨牲畜。”

(2).指挥鞭打人。 鲁迅 《且介亭杂文末编·答徐懋庸并关于抗日统一战线问题》:“摆出奴隶总管的架子,以鸣鞭为唯一的业绩。”

(3).古代皇帝仪仗中的一种,鞭形,挥动发出响声,使人肃静,故又称静鞭。 唐 郑嵎 《津阳门》诗:“鸣鞭后骑何躞蹀,宫妆襟袖皆仙姿。”《宋史·仪卫志二》:“上皇日常朝殿,差御龙直四十三人,执仗排立,并设繖扇,鸣鞭。” 明 高明 《琵琶记·丹陛陈情》:“每日间亲随车驾,只听鸣鞭,去螭头上拜跪。”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鸣鞭”是汉语中具有双重含义的复合词,其释义及用法如下:

一、礼仪用具的挥动发声

指古代帝王仪仗或官场礼仪中使用的长鞭,挥动时通过空气摩擦发出响声,用以肃静场面、彰显威仪。例如《清史稿·舆服志》记载,皇帝出行时“鸣鞭者三,声震如雷”,以示仪仗行进。该词义亦延伸至戏曲舞台表演,如京剧《大登殿》中侍卫鸣鞭象征皇权威严。

二、鞭炮的别称

在民俗语境中,“鸣鞭”代指燃放鞭炮的行为,常见于节庆或祭祀活动。明代《帝京景物略》提到,除夕夜“家家鸣鞭迎岁”,反映了驱邪纳吉的传统习俗。此用法至今保留在部分方言区,如河北民谣仍有“腊月廿三,鸣鞭祭灶”的说法。

以上释义综合参考《现代汉语词典》(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编)及《中国古代礼俗辞典》(中华书局版)的权威表述,同时结合历史文献用例进行语境化阐释。

网络扩展解释

“鸣鞭”是一个多义词,其含义根据语境不同有所差异,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基本含义

  1. 挥鞭动作
    指挥动鞭子使其发出响声,常见于骑马或驾车场景。例如“鸣鞭走马”形容策马疾驰的动态。这一用法源自古代实际生活,如南朝鲍照《白马篇》中的“鸣鞭乘北风”,即描述骑马挥鞭的情景。

  2. 古代皇家仪仗(静鞭)
    特指皇帝仪仗中的一种长鞭,挥动时发出响声以示肃静,故称“静鞭”。唐代郑嵎《津阳门诗》记载“鸣鞭后骑何躞蹀”,展现了仪仗队的威严。

  3. 比喻号令与声势
    作为成语时,比喻号令传达到位或行动迅速有力,也可形容声势浩大。例如“鸣鞭启程”暗含号令严明、行动一致之意。


二、延伸与文学应用

  1. 象征权力与威严
    在历史文献中,“鸣鞭”常与权力相关联。如《宋史》提到“敌一鸣鞭,即至城外”,以鞭声象征军令的迅速传达。

  2. 批评性隐喻
    鲁迅曾用“以鸣鞭为业绩”讽刺某些人滥用权威,仅靠威慑手段彰显存在感。


三、现代使用场景

  1. 文学描写
    现代作品中仍用于渲染动态场景,如孙犁笔下“不随意鸣鞭”体现对牲畜的温和态度。

  2. 节日习俗
    部分民俗活动中保留鸣鞭传统,如除夕燃放鞭炮时称“辞旧迎新鸣鞭炮”,取其声响寓意驱邪纳福。


“鸣鞭”从具体动作衍生出权力、号令等多重意象,兼具实用与象征功能。如需进一步了解古代仪制或文学用例,可查阅《宋史·仪卫志》或鲍照诗作等原始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搀和川境储端鹾策斗茗遁巡恩除凡识饭辙风吹日晒凤脑香凤足陔兰根下恭笔恭惟挂阂冠伦归十归一鼓剑骨碌碌呵拥晦晓结舌钳口荆梓计穷途拙狂瞀揽塞两心相悦炼石烈缺骊宫吏科隆冲马蛉菜面喻潘菽彭越片云遮顶嫔嫱破执浅闇前覩荣郁深根固柢狮子吼收殄硕材四祥宿糗梯取徒伴吞食亡八蛋五潢吴王脍余香蒲项庄之剑,志在沛公消条谐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