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因恐懼而屏息。《漢書·叙傳上》:“ 定襄 聞 伯 素貴,年少,自請治劇,畏其下車作威,吏民竦息。” 三國 魏 曹植 《陳審舉表》:“臣誠竦息,不遑寧處。”《資治通鑒·魏邵陵厲公嘉平五年》:“ 恪 征行之後,曹所奏署令長職司,一更罷選,愈治威嚴,多所罪責,當進見者無不竦息。” 明 歸有光 《懷竹說》:“竦息顧慮,擇地而蹈,将不能以一日自安。”
“竦息”是漢語古語詞,由“竦”與“息”組合而成,具體釋義如下:
一、詞義解析
組合後,“竦息”指因敬畏、恐懼或緊張而屏住呼吸的動作,形容極端謹慎、不敢稍懈的狀态。例如《漢書·王莽傳》載“群臣竦息”,即描繪臣子肅立屏息之态。
二、文獻用例
該詞多見于古代典籍:
三、現代應用
現代漢語中,“竦息”已不常用,但在文學或曆史研究中仍作為書面語保留,多用于刻畫莊重、緊張的氛圍。例如:“全場聽衆竦息凝神,靜候大師開講。”
“竦息”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竦息(拼音:sǒng xī)表示因恐懼或敬畏而屏住呼吸,形容緊張、不敢出聲的狀态。該詞常用于形容人在極度不安或受到威懾時的生理反應。
二字組合後,“竦息”字面可理解為“因恐懼而屏住呼吸”。
該詞在古籍中可見,例如:
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多出現在文學或曆史研究語境中,強調對緊張、威懾場景的刻畫。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古代文獻語料庫。
不斵柴潁吃菜事魔出乎意外廚馔從兄存雄怠玩德隅點戲方亮繁榮趺處脯資戈什哈廣義相對論基礎故此孩虎黑狀衡薄荒灘夥長家居箭金佳器假讬棘地競民徑情直遂舊歲凱旋而歸靠得住款服郎公連職履組米廪明絜魔民奴下女戎骈列骈行飄驟輕媠瓊斝囷簏肉餡聲振屋瓦勝狀視效梳掌同心協濟外甯遐軌相俦想度香粳相懸西河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