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访求难觅的书籍。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经籍会通一》:“前代悬购遗书,咸著条目。 隋 有闕书録, 唐 有访书録, 宋 有求书録,人主留意若此。” 柯灵 《向拓荒者致敬》:“三年后,他因访书去 浙江 ,还顺道到 澉浦 访旧。”
“访书”是一个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为“访求难觅的书籍”,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
字面含义与构成
“访”指探访、寻求,“书”即书籍,合指通过主动探访、搜寻来获取珍贵或罕见的书籍。例如柯灵曾提到“因访书去浙江”,即为了寻找书籍而前往某地()。
历史背景与文献出处
现代应用与实例
现代语境中,“访书”多用于形容学者、藏书家或文化工作者有目的地搜寻稀见书籍的行为,例如作家为创作而专门探访古籍()。
延伸意义
除实体书籍外,“访书”亦可象征对知识的渴求,或对历史、文化的追溯与研究。
该词贯穿古今,既指具体的寻书行为,也承载着文化保存与传播的意义。若需进一步了解古代文献搜集制度,可参考《经籍会通》等典籍(相关解释来源:、)。
汉字《访书》是由两个部分组成,拆分为“访”和“书”。
其中,“访”是声旁,读音为fǎng,表示“去找”的意思;它的构成部首是言,笔画数为5。
而“书”是形旁,读音为shū,表示“写的东西”;它的构成部首是十,笔画数为4。
《访书》这个词来源于古代文人雅士对书籍的尊重和热爱。在古代,书籍往往稀缺珍贵,人们为了获取更多的知识和文化,常常去拜访有书的人,以求借阅或交流。
繁体字的写法是「訪書」。
在古代,为了强调对书籍的尊重和礼仪,有时会用「拜访书」的写法来表示。拜访书的写法是「拜訪書」,其中拜访的部分加上了“拜”的字旁,强调了出门拜访书籍的动作。
1. 他经常去图书馆访书,获取新的知识。
2. 我在准备考试的时候,访书成了我的主要活动。
3. 借助互联网,我们可以更方便地访书,拓宽视野。
组词:访客、拜访、访问、访谈。
近义词:看书、读书、获书、借书。
反义词:藏书、禁书、失书、失访。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