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奉的意思、常奉的详细解释
常奉的解释
(1).指固定的奉祀者。《左传·昭公三十二年》:“王有公,诸侯有卿,皆有贰也……社稷无常奉,君臣无常位,自古以然。” 杜预 注:“奉之无常人,言唯德也。”
(2).谓定期祭祀。《史记·封禅书》:“及 秦 并天下,令祠官所常奉天地名山大川鬼神可得而序也。”
词语分解
- 常的解释 常 á 长久,经久不变:常数。常量(亦称“恒量”)。常项。常任。常年。常驻。常住。常备不懈。 时时,不只一次:常常。常客。时常。经常。 普通的,一般的:常识。常务。常规。常情。常人。平常。反常。 姓。
- 奉的解释 奉 è 恭敬地用手捧着:奉觞(举杯祝酒)。奉献。奉祀。奉承(恭维,讨好。“承”读轻声)。 尊重,遵守:奉公守法。奉为圭臬(把某些言论或事物当作准则)。奉行故事(按老规定办事)。 敬辞,用于自己的举动涉
网络扩展解释
“常奉”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cháng fèng,主要包含以下两层含义:
1.固定的奉祀者
指负责祭祀活动的专职人员或群体。这一含义源自《左传·昭公三十二年》:“社稷无常奉,君臣无常位,自古以然。”杜预注:“奉之无常人,言唯德也。” 意为社稷(国家)的祭祀者并非固定不变,而是以德行作为选择标准。
2.定期祭祀
指按照固定时间或仪式进行的祭祀活动。例如《史记·封禅书》记载:“及秦并天下,令祠官所常奉天地名山大川鬼神可得而序也。” 说明秦朝统一后,官方对祭祀对象和流程进行了系统规范。
补充说明
- 词源解析:
- “常”表示固定、常规,“奉”指供奉、祭祀,组合后强调祭祀活动的规范性和延续性。
- 应用场景:
多用于古代文献中描述国家或宗族的祭祀制度,体现古代社会对礼仪和信仰的重视。
如需进一步了解“奉”字的其他用法(如“奉行”“奉献”),可参考权威词典或古籍注解。
网络扩展解释二
常奉:这个词意思、拆分部首和笔画、来源、繁体、古时候汉字写法、例句。组词、近义词、反义词等。
常奉(cháng fèng)是一个汉字词语,由两个字组成。第一个字“常(cháng)”意为经常、常常;第二个字“奉(fèng)”意为供奉、恭敬。
常奉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古代,有着深厚的历史背景。这个词的繁体写法为「常奉」,手写上也可以使用「常熊」、「常佛」等写法。
在古代,常奉这两个字的写法稍有不同。常字的古代写法为象形字,形状更加古朴,其笔画顺序可分为竖撇捺;奉字则采用两个部首,上半部为「人」,表示人物,下半部为「口」,表示向别人致敬或供奉。
常奉这个词在古代文献和现代语境中都有出现。例如,可以用这样的句子来展示其使用:他常奉先祖的牌位;她常奉献自己的时间帮助他人。常奉还可以用来组成其他词语,如常奉礼、常奉神等。
常奉的近义词有频繁、经常、常常等,意思都是指一个行为或状态在时间上多次重复出现。与其相反的是罕奉、少奉等,表示一个行为或状态在时间上不常出现。
希望以上信息对您有所帮助!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