悚慑的意思、悚慑的详细解释
悚慑的解释
亦作“ 悚讋 ”。畏服。 宋 陈亮 《上光宗皇帝鉴成箴》:“復掩 湖 南, 保权 力屈;爰取 荆 南, 继冲 悚慑。” 清 褚人穫 《坚瓠二集·九仙梦对》:“彼自谓知我华之胜,而吾乃悉彼疆界之详,用是悚讋。” 王闿运 《<桂阳州志>序》:“ 孟尉 奋剑,万军悚讋。”
词语分解
- 悚的解释 悚 ǒ 害怕,恐惧:毛骨悚然。悚悚。悚栗。悚惧。 笔画数:; 部首:忄; 笔顺编号:
- 慑的解释 慑 (懾) è 恐惧,害怕:慑服。慑惮。慑息。 威胁,使恐惧:威慑。震慑。 笔画数:; 部首:忄;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悚慑是汉语中一个具有文言色彩的复合词,由“悚”和“慑”两个语素构成,主要表示因恐惧、敬畏而产生的惊慌、害怕、畏缩的心理状态。以下是详细解释:
-
核心含义:
- 悚:本义指恐惧、害怕。《说文解字》释为“惧也”。它强调内心因受到惊吓或面对威势而产生的紧张、不安情绪。
- 慑:本义指恐惧、害怕,使畏惧。《说文解字》释为“失气也”,指因恐惧而丧气、胆怯。它更侧重于因恐惧而屈服、顺从或不敢行动。
- 合成义:“悚慑”结合了“悚”的内心惊惧和“慑”的因惧而屈服、畏缩的双重含义,形容人因极度恐惧或敬畏而惊慌失措、胆战心惊、不敢妄动的状态。其程度通常比单独的“悚”或“慑”更深。
-
语义侧重与用法:
- 强烈的恐惧感:强调感受到的恐惧非常深刻,足以让人心神不宁、举止失常。
- 敬畏与屈服:常用于面对强大威势(如权威、自然力量、神明等)时,不仅感到害怕,更产生一种敬畏之心,并因此变得顺从、不敢反抗。
- 文言色彩:该词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较低,更常见于古典文献、书面语或特定语境中,带有较强的文言色彩和庄重感。
- 常见搭配:常与表示威势、威严、恐怖景象的词语搭配,如“悚慑于天威”、“令人悚慑”、“悚慑不安”等。
-
近义词辨析:
- 恐惧/害怕:泛指害怕的情绪,程度和语义范围较广,不如“悚慑”书面化和程度深。
- 畏惧:强调害怕并带有顾虑、不敢接近或冒犯之意,与“慑”的屈服义有重叠,但“悚慑”更突出内心的惊骇。
- 震慑:强调以威力使对方恐惧屈服(使动用法),而“悚慑”主要描述主体自身的感受(自动用法)。
- 惊悚:强调突然的、强烈的惊吓感,常用于描述恐怖场景带来的即时反应,与“悚慑”的敬畏、持久性恐惧有所不同。
-
语用与语境:
“悚慑”常用于描述:
- 面对至高无上的权威(如帝王、神明)时的敬畏与恐惧。
- 遭遇极其恐怖或超自然现象时的反应。
- 在庄重、严肃或令人屏息的场合下产生的心理压力。
- 古典文学作品中刻画人物内心极度恐慌的状态。
参考文献来源:
- 释义核心依据:《汉语大词典》(罗竹风主编)对“悚”、“慑”及“悚慑”词条的释义。
- 字形字源参考:《说文解字》(许慎著)对“悚”、“慑”的本义解释。
- 语义分析与用法参考:《现代汉语词典》(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对相关词汇的释义及对比,以及古代文献(如史书、笔记小说)中的实际用例分析。
网络扩展解释
“悚慑”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在不同语境中略有侧重,但核心围绕“因畏惧而屈服”展开。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基本含义
-
畏服
指因恐惧而顺从或屈服,常见于历史文献。例如宋代陈亮在《上光宗皇帝鉴成箴》中描述“继冲悚慑”,即人物因威慑而臣服。
-
极度恐惧
现代用法中,也可形容人处于极度惊恐的状态,如“悚慑不安”。
二、词源与结构
- “悚”与“慑”的独立含义
“悚”指恐惧、害怕,“慑”意为被震慑或畏惧,组合后强调因恐惧产生的心理与行为反应。
三、使用场景
-
历史与文学
多用于描述古代人物面对强权或威胁时的状态,如清代褚人获《坚瓠二集》中“用是悚讋”(因了解对方实力而畏惧)。
-
现代语境
可引申为对突发事件或强大压力的惊恐反应,但使用频率较低,更常见于书面表达。
四、例句参考
- 王闿运《桂阳州志序》:“孟尉奋剑,万军悚慑。”
(形容军队因将领威严而畏服)。
“悚慑”兼具“畏惧”与“屈服”双重含义,需结合语境判断具体指向。如需更多例证,可查阅《汉典》或古典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拔步綳扒吊拷蔽薄恻促冲孔赐怜翠翰单跪大事化小嶝道等事堤塍地数耳参漏发句蜂儿抚己膏露割情灌顶归业和声署汇流环蛟革矫猛教忠粳米旌旂衿计尽人皆知卷土重来絶踪抗浮渴骥垦植乐于力能扛鼎灵签流火之乌敏达冥观女冠皮帛平布敲榨勒索清暎趣祸衢盘申枉诗云子曰私褚司文郎碎细贪玩填还吐瑞外埠韦布未易香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