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谓使飢饿者得食,疲劳者休息。《墨子·天志中》:“内有以食飢息劳,持养其万民,则君臣上下惠忠,父子弟兄慈孝。”
“食饥息劳”是一个古代汉语成语,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要点综合解析:
指使饥饿的人得到食物,让疲劳的人获得休息,体现对民生疾苦的关怀。该词由“食饥”(供给食物解除饥饿)和“息劳”(让劳累者休养)两部分构成,属联合式结构。
最早见于《墨子·天志中》:“内有以食饥息劳,持养其万民,则君臣上下惠忠,父子弟兄慈孝。”,强调统治者应通过保障民众基本需求来维护社会秩序。
部分非权威来源(如)提到该词有“满足现状后停止努力”的引申义,但此解释未见于主流典籍,建议以《墨子》原义为准。
如需进一步了解近义词(如“解衣推食”)或例句,可参考[沪江在线词典]()或[国学大师]()等来源。
《食饥息劳》是一个成语,意为吃饭解饿,休息工作。表示人们应当在吃饭休息之后,恢复精力,以便更好地进行工作。
成语《食饥息劳》的拆分部首为“饣”和“力”,其中“饣”表示与食物相关,而“力”则表示力量、劳动。整个成语共有12个笔画。
《食饥息劳》最早出自于《孟子·滕文公上》,是孟子说的一句话,后来被引用为成语。
《食饥息劳》的繁体字为「食飢息勞」。
在古时候,汉字“饣”的写法为「飠」,汉字“劳”的写法为「勞」。
他工作了一整天,终于可以回家休息,真是时候食饥息劳了。
食不果腹、劳心苦思、劳动、勤劳
吃饭休息
劳苦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