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谓声威远播,四方畏服。 汉 班固 《东都赋》:“自 孝武 之所不征, 孝宣 之所未臣,莫不陆讋水慄,奔走而来宾。” 清 王韬 《六合将混为一》:“至於战舰失其坚,火砲失其利,财用无所行其计,器械无所擅其长,陆讋水慄,奔走偕来,同我太平,然后此言验矣。”
您查询的成语“陆讋水慄”的正确写法应为“陆詟水栗”(“讋”与“詟”为异体字,“慄”与“栗”可通假)。以下是详细解释:
释义
指声威远播,使陆地和水中生灵都感到畏惧而臣服。形容威势极大,令四方敬畏。
结构解析
使用特点
该成语属于生僻典故类词汇,现代汉语中较少使用,多见于古籍或强调文言语感的书面表达。因出处暂不可考,建议使用时标注“出处不详”。
示例延伸
可仿写例句:“将军南征北战,陆詟水栗,边疆部族无不归顺。”(注:此句为辅助理解而虚构)
如需进一步了解该成语的语用场景,可参考古籍类语料库进行检索。
词义:
《陆讋水慄》是一个成语,意思是指惧怕水厌恶水。形容对水产生恐惧心理。
拆分部首和笔画:
陆 (辶部 + 陆): 辵(辶)部首,古人称为“辵”,表示行走的意思,陆字在古代常常表示“上方。”
讋 (讀部 + 12): 读(讀)部首,表示与声音有关的概念,讋字在古代常常表示“喘息,憋气”之义。
水 (氵水): 水是汉字常用的部首之一。
慄 (心部 + 12): 心(心)部首,表示与心理有关的概念,慄字在古代常常表示“寒冷,恐惧”之义。
来源:
《尔雅·释诂》:“水,陆也。”引申而来,“陆讋”即是“水上出了毛病”之意。
繁体:
陸訥水慄
古时候汉字写法:
陆讋水慄 (陆變水栗)
例句:
他有水性压力,每次只要一接近湖泊,就会产生陆讋水慄。
组词:
陆地、陆行、水彩画、水面、慄然、慄毛
近义词:
水怕、恐水
反义词:
水性、爱水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