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易的意思、点易的详细解释
点易的解释
涂改。《南史·梁昭明太子统传》:“每游宴祖道,赋诗至十数韵,或作剧韵,皆属思便成,无所点易。” 王闿运 《<湘雨楼词>序》:“﹝ 朱竹垞 ﹞其词稿率多点易,再三斟酌,自以为尽善。”
词语分解
- 点的解释 点 (點) ǎ 细小的痕迹或物体:点滴。斑点。点子(a.液体的小滴,如“水点点”;b.小的痕迹,如“油点点”;c.打击乐器演奏时的节拍,如“鼓点点”;d.主意,办法,如“请大家出点点”;e.最能说明问
- 易的解释 易 ì 不费力,与“难”相对:容易。易与(容易对付)。易于。 和悦:平易(a.态度谦逊和蔼;b.指语言文字浅显)。 改变:易手。易地。变易。 交换:交易。贸易。 轻慢:贵货易土。 芟治草木:易墓(除治
专业解析
"点易"是汉语中一个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复合词,其核心含义源于中国古代典籍的批注传统,特指对《周易》进行圈点、批注和阐释的行为。以下从词典释义、历史渊源及文化影响三个方面进行详细解释:
一、词典释义
-
字义分解
-
引申含义
该词常隐喻对经典深意的挖掘与创新性诠释,如清代学者章学诚在《文史通义》中提出"点易明道",强调通过批注激活经典的时代价值。
二、历史渊源与典故
"点易"一词的定型与宋代程颐的学术实践密切相关:
- 程颐点易典故:北宋理学家程颐谪居涪州(今重庆涪陵)时,在北岩普净院凿洞研《易》,以朱砂批注《周易》,史称"点易洞"。此事载于《宋史·道学传》:"(颐)贬涪州,注《易》于北岩,点勘精审,世称'伊川点易'"。
- 文化象征意义:该典故成为后世文人"穷经悟道"的精神象征,如明代曹学佺《蜀中广记》载:"点易洞在涪州北岩,程子注《易》处也",赋予其"逆境治学"的文化意象。
三、学术与文化影响
-
理学发展标志
程颐通过"点易"完成的《程氏易传》,开创义理派易学新体系,奠定宋明理学根基。朱熹评其"发明道理,彻上彻下,无复余蕴"(《近思录》卷三), 标志性批注手稿现存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
传统批注学范式
"点易"代表中国古代"笺注经典"的学术方法,其"符号标记+文字疏解"模式影响后世注经体例,如清代《四库全书总目》将此类著作归为"易类提要"。
-
文化遗产遗存
重庆涪陵"点易洞"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洞内现存清代"伊洛渊源"石刻,印证该传统的物质载体价值(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长江流域文化遗产调查报告》)。
参考文献
- 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影印本
- 脱脱《宋史·道学一》,中华书局点校本
- 朱熹《近思录》,上海古籍出版社
- 曹学佺《蜀中广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长江流域重要石窟与石刻调查报告》,文物出版社
-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程颐批易手稿》(藏品编号:故善003189)
网络扩展解释
“点易”是一个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为涂改,尤其指对诗文、文稿的修改。以下是详细解释:
1.基本释义
- 点易(diǎn yì):指通过涂改、删减或调整文字对作品进行修正。该词常见于古代文献中,强调创作过程中的反复推敲。
2.历史用例
- 出自《南史·梁昭明太子统传》:“每游宴祖道,赋诗至十数韵,或作剧韵,皆属思便成,无所点易。” 此处指诗文一气呵成,无需修改。
- 清代王闿运在《湘雨楼词序》中提到朱彝尊(号竹垞)的词稿“率多点易,再三斟酌”,说明文人创作中常通过涂改完善作品。
3.字义分解
- 点:本义为小痕迹,引申为修改、标注(如“点校”)。
- 易:指更改、变动,如“移风易俗”。两者结合后,“点易”特指通过涂改调整内容。
4.使用场景
- 多用于描述古代诗文、学术著作的修订过程,强调严谨的创作态度。现代语境中较少使用,但可借喻对文字的精细打磨。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文献案例,可参考《南史》或清代文人的文集。
别人正在浏览...
鏊研宾礼超度众生成气候刺竹翠烛店号吊环独出一时踱头踱脑都试摁窝儿防涝纷纷穰穰观德瞽説还视鸿辉环规秽菜货室降阶简节湔润监议焦脆抉耳阔悉楞缘令问綟绶隶韵炉先生鲁中叟目精内艰披挹颇脱啓动劝业裙裾肉芽儒墨摄像石珠虱子属实束雪量珠廋蔽宿彦糖蟹添加瓦案弯躬文咏歍钦匣劒详重小爬虫纚风沐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