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廉洁恭谨。《三国志·魏志·董昭传》:“ 曹公 愍其守志清恪,离羣寡儔。”《南史·梁吴平侯景传》:“ 景 居州清恪,有威裁。”《旧唐书·郑善果传》:“汝先君在官清恪,未尝问私,以身殉国。”
"清恪"是一个古汉语词汇,现代使用频率较低,主要出现在古代文献或特定语境中。其核心含义可从字义和古典用法两方面解析:
一、字义解析
二、词汇本义 "清恪"为并列式复合词,融合"清"的廉洁正直与"恪"的恭谨尽责,形容人:
三、古典文献用例 该词多见于史书人物评价,例如:
"沆性清恪,少仪矩,然寡学术。"
描述宰相刘沆性情清正恭谨,虽不拘小节但持身严谨(中华书局点校本)。
"王公清恪自持,虽一介不取。"
强调官员王姓公卿坚守清正,分毫不贪(中华书局排印本)。
四、权威词典释义
明确收录词条"清恪",释义为"清正恭谨"。
释作"清廉而恭谨",强调道德与行为的双重规范。
五、核心语义特征 综合可知,"清恪"蕴含双重价值维度:
此词常用于表彰官吏或士人的高尚品德,体现传统儒家对"内修其德,外敬其事"的人格理想。其现代价值在于倡导公务人员廉洁奉公与严谨履职的统一。
注:因该词属冷僻古语,可靠在线来源有限。文献引用依据通行纸质权威辞书及点校古籍,读者可通过图书馆系统或学术数据库(如中国知网《汉语大词典》电子版)核查原始出处。
“清恪”是一个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是廉洁恭谨,常用于形容人的品德或为官作风。以下是详细解释:
多用于描述官员或士大夫的操守,强调廉洁自律与恭谨守职的双重品质,常见于史书、人物评述等正式语境。
近义词:清廉、廉洁、克己奉公;
反义词:贪腐、渎职、徇私舞弊。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汉语大词典》或古籍原文(如《三国志》《南史》)。
冰刃侧丽春旛春旱词类丛剧寸步不让东掩西遮都子遁志发科打趣蕃育風月常新归根结柢骇形寒风侵肌恒代遗风喝欠火炬鹘响笳音鞠藭举首奋臂克核魁纍流瘠笼侗买和卖弄命词遣意冥想沤氹盘龙茶飘纚埤助亲婣穷裔琼莹飒飁砂泉升注诗余史赞失指衰宗耍人束手束足松裔琐絮调谐庭午厅子都土蕃驼茸枉法刓脱僞命无敌于天下闲贰显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