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continuous]∶形容接连不断
众力绳绳可劈山
(2) [cautious]∶小心谨慎
绳绳乎唯恐失仁义
(1).戒慎貌。《管子·宙合》:“故君子绳绳乎慎其所先。” 尹知章 注:“绳绳,戒慎也。”《汉书·礼乐志》:“绳绳意变,备得其所。” 颜师古 注引 臣瓒 曰:“《尔雅》曰:‘绳绳,戒也。’” 北周 庾信 《周祀圜丘歌》之五:“思虔肃肃,致敬绳绳。” 宋 岳珂 《桯史·李敬子》:“ 敬子 既归,躬锄耰,其乐不改;治庙祀,裁古今,彝制为通行,家事绳绳有法度。”
(2).众多貌;绵绵不绝貌。《诗·周南·螽斯》:“螽斯羽,薨薨兮。宜尔子孙,绳绳兮。” 朱熹 集传:“绳绳,不絶貌。”《老子》:“绳绳兮不可名,復归於无物。” 唐 李邕 《大唐赠歙州刺史叶公神道碑》:“绳绳焉,熙熙焉,孔德之容,罔可测已。” 明 宋濂 《元故德清县尹陈府君墓志铭》:“既至,伪帅延之上坐,府君为敷陈大义,何者为顺,何者为逆,逆则罹祸,顺得受福,绳绳千餘言,伪帅不觉屈膝,城遂来归。” 清 钮琇 《觚賸·粟儿》:“儿不自知,魄化心融,言未已,悄乎变容,泪绳绳下。” 康有为 《强学会序》:“夫 中国 之在大地也,神圣绳绳,国最有名。”
“绳绳”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较为丰富且具有文学色彩,主要可以从以下两个层面来理解:
连绵不绝、众多貌
形容事物连续不断、数量繁多的状态。此义项源自“绳”作为绳索的意象,取其“延绵不断”的特点。
例:《诗经·周南·螽斯》中“螽斯羽,诜诜兮;宜尔子孙,振振兮。螽斯羽,薨薨兮;宜尔子孙,绳绳兮。” 此处“绳绳”即形容子孙世代延绵不绝的景象。
来源:《汉语大词典》(罗竹风主编)第9卷第1193页。
谨慎、戒惧貌
形容小心谨慎、自我约束的状态。此义项由“绳”作为准则、法度的引申义而来,强调行为的规范与克制。
例:《老子》第十四章“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形容道体幽微难测,需以敬畏之心体察。
来源:《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第1372页。
形容微动或飘忽不定
常见于古诗词中,描绘细微的动态或隐约存在的状态。如宋代诗词中用以形容柳枝轻拂、雾气缭绕等意象。
来源:《唐宋词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相关词条分析。
象征秩序与法则
因“绳”在古代有“准绳”“法度”之义,“绳绳”亦可隐喻社会规范或自然规律的恒常性。如《汉书·律历志》中“绳绳四方,靡不率从”。
来源:《说文解字注》(段玉裁注)“绳”字条。
因未检索到可直接引用的在线词典链接,本文释义综合参考以下权威纸质辞典:
建议读者通过图书馆或学术数据库查阅上述文献获取完整释义及例证。
“绳绳”是一个多音多义词,具体解释需结合读音和语境:
读音为 mǐn mǐn 时
主要表示“小心谨慎”,常见于古代典籍。例如:
读音为 shéng shéng 时
多指“接连不断” 的延续状态,现代使用较广。例如:
古今用法差异
古汉语中更侧重“谨慎”义,如《尔雅》释为“戒也”;现代则多用于“连续不断”的场景,如“绳绳不绝”。
需根据上下文判断读音和含义,若涉及古文优先考虑“谨慎”,现代语境则偏向“延续”。
暗恨百蛰北半球崩崩咇剥剥簸土扬沙擦脸沧浪君草草了事倒包地壳运动反把芳节放任犯猎风火墙风闸垓埏感怿告匮告请公名钩章棘句黄阙教龄狡兔三穴计度嗟仰接引敬戒看生见长看相口诛笔伐跨灶连连鲁戈毛姬没根蒂密栉内蕴鹏游蝶梦穹庭球儿求凰攘狄三十六界三足山枯杀杀神境深省十行首届属草舒展挑船郎中统舱偷乐讬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