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竖儒的意思、竖儒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竖儒的解释

(1).对儒生的鄙称。《史记·郦生陆贾列传》:“ 沛公 駡曰:‘竖儒!夫天下同苦 秦 久矣,故诸侯相率而攻 秦 ,何谓助 秦 攻诸侯乎?’” 司马贞 索隐:“竖者,僮僕之称, 沛公 轻之,以比奴竖,故曰‘竖儒’也。” 唐 权彻 《题沉黎城》诗:“不学竖儒辈,谈经空白头。”《三国演义》第三一回:“ 袁绍 大怒曰:‘竖儒怎敢笑我!我必杀之!’” 清 孙枝蔚 《览古》诗:“所恃楫与秩,岂知皆竖儒。”

(2).有时用以谦称自己。《后汉书·马援传》:“惟陛下留思竖儒之言,无使功臣怀恨黄泉。” 李贤 注:“言如僮竖无知也。” 清 杨绳武 《孝陵》诗:“竖儒瞻拜旧山陵,落日平芜百感生。”

词语分解

网络扩展解释

“竖儒”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shù rú,其含义和用法在不同语境中存在差异,主要包含以下两方面:

一、基本含义

  1. 对儒生的鄙称
    指轻蔑地称呼儒生,带有贬义色彩。例如《史记·郦生陆贾列传》中,刘邦曾骂郦食其为“竖儒”,司马贞索隐解释为:“竖者,僮僕之称”,即将其比作奴仆,表达轻视。
    唐代权彻在《题沉黎城》中亦用“不学竖儒辈”表达对空谈经学之人的不屑。

  2. 谦称自己
    少数情况下,也可用于自谦,但这一用法较为罕见。

二、延伸解析

三、总结

“竖儒”主要用于古代语境,表达对儒生的贬斥或自谦。其核心含义与历史典故紧密相关,需结合具体文本理解。如需更深入考证,可参考《史记》及《汉典》等来源。

网络扩展解释二

竖儒的意思

竖儒是一个汉字词语,这个词由两个部分组成:竖和儒。竖指的是垂直的意思,而儒则指的是儒家思想、儒家学说。因此,竖儒可以理解为垂直的儒家学说。

拆分部首和笔画

竖儒的部首是立,拆分后的笔画数分别为3画和9画。

来源与繁体

竖儒一词始于明代,最早出现在王守仁的《心学汇言》一书中。这个词是由明代思想家王守仁创造的,他用“竖”来形容自己对儒家学说的坚定与笔直,表达了他对儒家学说的独特理解。

繁体字中的竖儒是「豎儒」。

古时候汉字写法

古代写作形式有很多版本,不同时期、地区或书法家有不同的写法。有时变化是微小的,而有时则会有较大的差异。因此,古时候汉字竖儒的写法可能存在差异。

例句

1. 他一直都是一个竖儒,坚守儒家的价值观并传承下去。

2. 竖儒之道,正直而不屈。

组词

垂直、立体、立论

近义词

儒道、儒学

反义词

倒儒、横儒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