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函鐘 ”。十二律之一,即林钟。《周礼·春官·大司乐》:“乃奏蕤宾,歌函钟,舞大夏,以祭山川。” 郑玄 注:“函钟,一名林钟。” 宋 沉括 《梦溪笔谈·乐律一》:“宫声当在姑洗徵之后,南吕羽之前,中间唯函钟当均,自当以函钟为宫也。” 明 陈子龙 《方泽》诗:“函鐘鼓至玄,金枝照凝碧。”参见“ 十二律 ”。
见“ 函钟 ”。
“函钟”是一个古代音律术语,其含义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函钟是十二律中的第六律,对应现代音乐中的林钟律。古代将音律分为阴阳各六律,函钟属于阴律,主要用于祭祀山川的礼乐场景,如《周礼》记载“乃奏蕤宾,歌函钟,舞大夏,以祭山川”。
部分现代词典(如查字典)将其解释为成语,形容深奥难懂的文章。但此用法未见于权威古籍,可能是现代引申义,使用时需结合语境辨析。
建议在古籍研究中优先采用音律本义,现代语境使用需注意语义演变。
函钟指的是一种具有函式结构的钟表,是古代的一种计时工具。它由钟体和一个可以嵌入钟体内的钟盒(函)组成。
函钟的部首是凵凶,共2个部首。它的总笔画数是10画。
函钟最早出现在中国唐朝时期,是大型宫殿、寺庙等地的计时工具。钟体通常由青铜制成,钟盒则可以是木制或金属制的。
繁体字"函鐘"与简体字的写法相似,只是钟的部分字形有所不同。
在古代,字形有所变化,函钟的写法可以是"函鍾",其中“鍾”是钟的古代字形。
1. 当函钟敲响十二下,表示午夜到了。
2. 故宫里有一座古老的函钟,演奏着悠扬的乐曲。
函件、函图、函函、钟表、计时、计时器
钟表、计时器
日晷、流水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