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佛教语。虚妄的执念。 唐 王维 《能禅师碑》:“皆以实归,多离妄执。” 郭沫若 《十批判书·古代研究的自我批判一》:“在这一方面,我虽然没有作出什么特殊的贡献,但幸而早脱掉了旧日的妄执,没有陷入迷宫。”
“妄执”一词在不同语境中有两层核心含义,需结合佛教哲学与日常语义分别解释:
本质定义
指虚妄的执念,即违背「缘起性空」真理,将无常现象错认为恒常存在。如将物质、观念或自我意识视为绝对真实,即属妄执。
例证:王维《能禅师碑》所言"多离妄执",即指破除对假象的执着。
形成机制
包含「妄心」与「执着」双重特性:
作为成语使用时,强调行为特征:
无论是哲学概念还是日常用语,均指向对非真实事物的错误坚持。佛教侧重破除现象界认知偏差,日常用法更强调行为修正,但二者都提示需保持开放认知与理性判断。
妄执是一个汉语词语,指的是错误、盲目地坚持某种观点或态度,对事物的判断偏离了实际情况。
妄执由“女”和“扌”两个部首组成,其中“女”是左边的部首,表示与女性、女子相关,“扌”是右边的部首,表示与手相关。妄执共有16画。
妄执一词最早出现在《庄子·达生》一章中:“以形状为劣上,妄执乎其所谓善恶之神。”意为人们盲目执着于外表形态,错误地评价善恶。
妄执的繁体字为「妄執」。
在古代,妄执的写法略有不同,还有一种常见的写法是「妄制」,意义相近。
1. 他因为妄执自己永远是对的,而与同事产生了许多争执。
2. 这个人对自己的能力妄执了一点,总是觉得自己可以做任何事情。
妄自尊大、妄图、妄想、妄议等。
固执、偏执、顽固。
灵活、谦虚、客观。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