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惧然的意思、惧然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惧然的解释

惊视貎;惊貎。惧,通“ 瞿 ”。《庄子·庚桑楚》:“ 老子 曰:‘子何与人偕来之众也?’ 南荣趎 惧然顾其后。” 郭庆藩 集释:“惧然,即瞿然也,盖惊貌。” 锺泰 发微:“‘惧然’即瞿然,惊而举其目也。”《汉书·惠帝纪赞》:“闻 叔孙通 之諫则惧然。纳 曹 相国 之对而心説,可谓宽仁之主。” 颜师古 注:“惧读曰瞿。”《后汉书·杨厚传》:“母知其旨,惧然改意,恩养加篤。”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惧然”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在现代汉语中使用较少,其核心含义是形容人因突然的惊吓或恐惧而表现出失态、惊视的样子。以下是详细解释:

  1. 本义:惊视失态貌 “惧然”指人受到突如其来的惊吓或感到极度恐惧时,瞬间表现出的神态。这种神态通常伴随着瞪大眼睛、神情错愕、举止失措等特征,是内心强烈恐惧的外在显现。它描述的是一种瞬间的、强烈的情绪反应状态。来源:《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

  2. 字源与构成

    • 惧 (jù):本义是害怕、恐惧。
    • 然 (rán):形容词或副词词尾,表示“……的样子”。 因此,“惧然”字面意思就是“恐惧的样子”,特指因突受惊吓而显露出的惊骇失态的神情。来源:《说文解字注》(许慎著,段玉裁注)、《汉字源流字典》(谷衍奎编)。
  3. 同义词与关联词 “惧然”常与“瞿然”相通或连用(如“瞿然惧然”)。“瞿然”同样形容惊视、惊愕的样子,两者都强调因惊骇而睁大眼睛注视的神情状态。来源:《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王力主编)、《辞源》(商务印书馆)。

  4. 古籍用例

    • 《庄子·庚桑楚》: “老子曰:‘… 儿子动不知所为,行不知所之,身若槁木之枝而心若死灰。若是者,祸亦不至,福亦不来。祸福无有,恶有人灾也!’ 宇泰定者,发乎天光。发乎天光者,人见其人。人有脩者,乃今有恒;有恒者,人舍之,天助之。人之所舍,谓之天民;天之所助,谓之天子。学者,学其所不能学也;行者,行其所不能行也;辩者,辩其所不能辩也。知止乎其所不能知,至矣;若有不即是者,天钧败之。备物以将形,藏不虞以生心,敬中以达彼,若是而万恶至者,皆天也,而非人也,不足以滑成,不可内于灵台。灵台者有持,而不知其所持,而不可持者也。不见其诚己而发,每发而不当,业入而不舍,每更为失。为不善乎显明之中者,人得而诛之;为不善乎幽间之中者,鬼得而诛之。明乎人,明乎鬼者,然后能独行。券内者,行乎无名;券外者,志乎期费。行乎无名者,唯庸有光;志乎期费者,唯贾人也,人见其跂,犹之魁然。与物穷者,物入焉;与物且者,其身之不能容,焉能容人!不能容人者无亲,无亲者尽人。兵莫憯于志,镆铘为下;寇莫大于阴阳,无所逃于天地之间。非阴阳贼之,心则使之也。” 这一段中,后世注疏或引用时,有版本或语境会以“惧然”形容闻道后惊悟、警醒之态(虽非直接原文,但体现了该词在理解经典时的应用)。来源: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 (ctext.org) - 《庄子》原文及历代注疏参考。
    • 《汉书·惠帝纪》: 颜师古注引三国魏如淳曰:“或曰:惧然,瞿然也。瞿音九具反。” 此注直接点明了“惧然”与“瞿然”的关联和同义关系。来源:《汉书》中华书局点校本及注疏。

“惧然”意指人因突受惊吓或内心极度恐惧而表现出的惊视失态的样子,是古汉语中描绘瞬间强烈恐惧神态的词汇。

网络扩展解释

“惧然”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要点解析:

  1. 基本释义
    指“惊视的样子”或“惊觉的状态”,强调因突然的意外或刺激而产生的警觉反应。其中“惧”通假为“瞿”(意为惊视),因此更侧重“惊”而非单纯的“恐惧”。

  2. 经典文献例证

    • 《庄子·庚桑楚》中记载:“南荣趎惧然顾其后”,描述人物因惊觉而回头张望的动作。
    • 《汉书·惠帝纪赞》提到“闻叔孙通之谏则惧然”,体现因受触动而警觉的状态。
  3. 使用场景
    多用于形容面对突发事件、重要抉择或他人警示时,瞬间的惊愕与警觉,例如:“他听到异响后惧然起身,环顾四周。”

  4. 与“恐惧”的差异
    虽含“惧”字,但“惧然”更强调因外界刺激引发的短暂惊觉,而非持续性的害怕情绪。如南朝《冥祥记》中“莫不惧然”,即指众人因听闻某事而集体惊诧。

该词在古籍中常见,现代使用较少,需结合语境区分其“惊觉”的核心含义。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庄子》及《汉书》相关注释。

别人正在浏览...

白石飞仙璧丽尺烬迟曙赤炎捶钩大宝帝青低碳抵账栋鄂都卢缘藩辅愤盛膏粱子弟攻钞龟子侯道简单明了焦石角艺絜廉镜光金塘句追考程旷学鍊钢灵牀陵窘流落失所六誓靡盬名录柰苑蹑逐宁乐女弟湃湃偏诸乾急黔黧清宫除道秋玉阙景赛因三十子升眺声姿史传十直日疏客鼠壤死责松实外丹维纳斯五虎析辩戏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