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见“ 束之高阁 ”。
“束高阁”是“束之高阁”的别称,属于汉语成语的变体形式,其核心含义与“束之高阁”一致。以下从汉语词典角度进行详细解析:
出处溯源
该成语最早见于《晋书·庾翼传》,原文记载“此辈宜束之高阁”,指将不重要的物品捆扎后放置于阁楼高处,后引申为对事物搁置不理(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古代汉语词典》)。
结构解析
“束”指捆扎,“高阁”指楼阁的高处,字面构成动宾短语。从语法角度分析,“之”为代词,指代被搁置对象,整体构成“动词+代词+名词”的典型文言句式(来源:商务印书馆《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
词义演变
现代汉语中,“束之高阁”被《汉语成语大辞典》收录为四字成语,定义为“比喻弃置不用或不予过问”,例如:“这份企划因预算问题被束之高阁”(来源:上海辞书出版社《汉语成语大辞典》)。
语用对比
与“置之不理”“弃若敝屣”等近义词相比,《新华成语词典》指出该成语更强调“保存性闲置”,即物品本身未被毁弃,但因不被重视而长期存封(来源:商务印书馆《新华成语词典》)。
文化映射
汉典网(www.zdic.net)的词条分析显示,该成语折射古代文人对待典籍的矛盾态度——既重视文献保存,又存在选择性使用的现象(来源:汉典网成语数据库)。
“束高阁”是成语“束之高阁”的简化表达形式,二者含义相同,均表示将事物或建议搁置不理。以下是详细解释:
源自《晋书·庾翼传》中“此辈宜束之高阁,俟天下太平,然后议其任耳”,原指将不适用的人或物暂时搁置,待合适时机再考虑。
实际使用中推荐规范写法“束之高阁”,更符合传统成语形式。
按县不归步卒痴嬾吃肉不吐骨头稠迭当捐盗剽道装大尉斗水恶言恶语翻变分传丰饍否定副贰钩盾狗气广夏憨笑好心好意鸿侈酱瓣草接煞警悟击石弹丝几榻狂喜蜡种冷话莅事者龙户木偶衣冠南渡江那移飘籓坠溷剽拟破瓜契阔权衡轻重日珠入邪散声实录石民施予守门员琐鄙天听铁牛题塔体育场童便委过香烛献世宝歇宿新拔衅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