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卑污的品行。《吕氏春秋·审分》:“赞以洁白而随以污德。” 高诱 注:“以污秽之德随洁白之踪。”
“汙德”一词的详细解释如下:
“汙德”(拼音:wū dé)指卑污的品行,通常用于描述道德败坏或行为不洁的表现。该词强调个体在道德层面的污秽或低劣。
多用于古文或学术讨论中,现代汉语较少使用。例如,可描述伪善者表面道貌岸然,实则暗藏污德。
《汚德》是一个汉字词语,它的意思是指品德败坏或道德污秽的状态。通常在描述一个人缺乏良好品德、行为不端或有恶行时使用。
《汚德》这个词的部首是“水”和“心”,分别放在它的上方和下方。它的总笔画数为10画。
《汚德》一词源于古代汉字,是古代人们根据事物的具体形象和抽象概念所发展出来的。它是由“汙”和“德”两个字组成,用来形容一个人的行为、作为或人品不端。
《汚德》的繁体字为「污德」。在一些地区或中文传统文化影响下,人们仍然使用繁体字书写。
在古代汉字书写方式中,「汚」字由上面的“氵”和下面的“亏”组成,表示水受到了亏损或受到了污染的情况。而「德」字则由“彳”和“心”组成,表示个人的行为和品德。两个字合在一起,表明个人的行为不端或品德堕落。
1. 他的汚德行径严重违反了社会道德规范。
2. 这个企业因为汚德行事,受到了社会的谴责。
1. 汚名:指某人因为不好的行为或品德被人诋毁而蒙受的羞辱和耻辱。
2. 汚秽:指事物具有不洁净、不干净或脏乱的性质,特别是指与道德规范不符合的行为。
1. 邪恶:指具有邪恶行为或恶意的状态或行为。
2. 不端:指行为有失公正、不正当或与道德规范不符的表现。
1. 正直:指一个人的行为诚实、廉洁、光明正大,符合道德规范。
2. 善德:指行为端正,品德优良的状态。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