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ear a grudge;harbour resentment] 心中悔恨、懊恼、怨恨
使天下诸衔恨于我。——《封神演义》
含恨;怀恨。 晋 袁宏 《后汉纪·明帝纪上》:“臣内省视气力羸劣,日夜寝剧,终不望復见闕庭,奉承帷幄,辜负重恩,衔恨黄泉,言之絶肠。”《三国志·吴志·孙策传》:“ 策 昔曾诣 康 , 康 不见,使主簿接之。 策 尝衔恨。” 宋 苏轼 《问答录·与佛印嘲戏》:“既入,上适见之,状貌魁伟,遂赐披剃。 佛印 不得已而顺受,实非本意,亦颇衔恨。” 郑观应 《盛世危言·传教》:“民之受屈愈甚,则衔恨愈深。” 峻青 《秋色赋·记威海》:“多少空有抗敌救国伟大抱负的忠勇之士,壮志不能得酬,而不得不衔恨以终。”
含恨;怀恨。 唐 李景亮 《李章武传》:“愿申九泉啣恨,千古睽离之叹。”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梅女》:“受贿诬奸,啣恨已久。每欲浼君,一为昭雪。”
“衔恨”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结合多个权威来源综合解释如下:
指心中怀有怨恨、悔恨或懊恼,通常带有无法释怀的情感。例如:
“使天下诸衔恨于我”(《封神演义》)
“策常衔恨”(《三国志·孙破虏讨逆传》)
古代文献
该词最早见于《三国志》,记载孙策因曾遭陆康冷遇而长期怀恨。晋代袁宏的《后汉纪》中也有“衔恨黄泉”的描述,表达死后仍存遗憾。
现代用法
多用于形容因受挫、被辜负或遭遇不公而产生的深刻怨恨,如:
“她求告无门,最后衔恨而死”
“手艺差的工人总衔恨工具不好使”
“衔”字本义为“含在口中”,引申为“藏在心里”;“恨”指强烈的负面情绪。组合后强调情感的内隐与持久性,常用于文学或历史语境中。
可通过权威词典(如汉典、沪江词典)进一步查看例句及读音。
《衔恨》是指怀着深深的恨意或怨愤。
《衔恨》由“衣”部和“恨”部组成。
“衣”部的拆分部首是“衤”,它代表衣服。
“恨”部的拆分部首是“心”,代表心思或情感。
整个词的拆分部首是“衤、心”。
根据康熙字典,拆分后共有23画。
《衔恨》这个词来源于古代传说。相传有一位叫稻香村的少女,她深爱着一个名叫小松的青年,但因家族原因两人无法在一起。稻香村的少女心生极大的恨意,她郁郁寡欢,终日衔恨而亡。后来,人们就以《衔恨》来形容深深的恨意和怨愤。
《衔恨》的繁体字为「銜恨」。
古时候《衔恨》的汉字写法为「啣恨」。
1. 她对他的背叛感到十分愤怒,心中充满了衔恨。
2. 那位失去孩子的母亲一直衔恨着医院的失职。
3. 他心中的衔恨使他一直怀恨在心。
衔泪、衔杯、深恨、衷恨等。
怀愤、怨念、憎恨、痛恨。
宽恕、原谅、释怀、和解。
懊腻白薤躃踊驳阴逋丑不顾不满部帐恻容宸笔逞办刀削面雕龙凡短返魂草妇道人覆国富盛鬼屋害身黑影里喤喤黄龙宗溅湿夹帐谨按惊位金水桥禁体诗九峰剧盗厥角闚儗兰交揽涕了却吏文僇民蚂蟥钉马上吹女售货员盘云辟士麒麟像青云意穷老去日伤克受绌收赡霜朱套文梯梁铜甎突破土头土脑往诲僞蚕玺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