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ear a grudge;harbour resentment] 心中悔恨、懊恼、怨恨
使天下诸衔恨于我。——《封神演义》
含恨;怀恨。 晋 袁宏 《后汉纪·明帝纪上》:“臣内省视气力羸劣,日夜寝剧,终不望復见闕庭,奉承帷幄,辜负重恩,衔恨黄泉,言之絶肠。”《三国志·吴志·孙策传》:“ 策 昔曾诣 康 , 康 不见,使主簿接之。 策 尝衔恨。” 宋 苏轼 《问答录·与佛印嘲戏》:“既入,上适见之,状貌魁伟,遂赐披剃。 佛印 不得已而顺受,实非本意,亦颇衔恨。” 郑观应 《盛世危言·传教》:“民之受屈愈甚,则衔恨愈深。” 峻青 《秋色赋·记威海》:“多少空有抗敌救国伟大抱负的忠勇之士,壮志不能得酬,而不得不衔恨以终。”
含恨;怀恨。 唐 李景亮 《李章武传》:“愿申九泉啣恨,千古睽离之叹。”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梅女》:“受贿诬奸,啣恨已久。每欲浼君,一为昭雪。”
衔恨是汉语中一个具有情感色彩的动词,拼音为xián hèn,指因遭受不公或委屈而心怀怨恨,且这种情绪常伴随较长时间,未能释怀。以下从词典学角度详细解析该词:
词义解析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衔恨指“心怀怨恨”,强调情感的内隐性与持续性。与之类似,《汉语大词典》补充其含有“因未得伸张而长期郁结于心”的意味,常见于受挫或遭遇不幸的语境中。
词源与用法
该词最早见于《后汉书·张奂传》:“天下骚扰,奂皆衔恨。”句中“衔”本义为“用嘴含物”,引申为“藏在内心”,“恨”则指强烈的不满情绪。古典文学中多用于描述人物因际遇坎坷产生的心理状态,如白居易《长恨歌》“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暗含唐玄宗对命运的衔恨。
近义词辨析
与“怀怨”“含恨”等词相比,“衔恨”更强调怨恨的隐忍与持久性,常见于书面语。例如《古代汉语词典》指出,“衔恨”多用于被动承受的语境,而“憎恨”则偏向主动的情感表达。
“衔恨”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结合多个权威来源综合解释如下:
指心中怀有怨恨、悔恨或懊恼,通常带有无法释怀的情感。例如:
“使天下诸衔恨于我”(《封神演义》)
“策常衔恨”(《三国志·孙破虏讨逆传》)
古代文献
该词最早见于《三国志》,记载孙策因曾遭陆康冷遇而长期怀恨。晋代袁宏的《后汉纪》中也有“衔恨黄泉”的描述,表达死后仍存遗憾。
现代用法
多用于形容因受挫、被辜负或遭遇不公而产生的深刻怨恨,如:
“她求告无门,最后衔恨而死”
“手艺差的工人总衔恨工具不好使”
“衔”字本义为“含在口中”,引申为“藏在心里”;“恨”指强烈的负面情绪。组合后强调情感的内隐与持久性,常用于文学或历史语境中。
可通过权威词典(如汉典、沪江词典)进一步查看例句及读音。
慠慢暴傲打把势大限奠馔跌风胹鼈儿大不由娘恶战分而治之刚巧公使库本刮目相待归骨谷口耕裹缠国庠过月和国鹤健鹤头纽环肥燕瘦皇古黄鹘涣彰晦冥悔愆鹪金机变如神决泄居官客泪老秀才犁杖隆上挛跪鹿鼎记驴驘率循懋选腼怀破五千古一辙起事阙略群像阮貂换酒膳服上币神筴逝鸟搠包儿韬略婷婷嫋嫋吐呼罗往事沃埜误恩诬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