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霜札的意思、霜札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霜札的解释

犹素书。 明 顾清 《追忆史馆容台旧事》诗:“月毫霜札来天府,玉饌金茎出帝厨。”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霜札是汉语中一个具有双重意象的古雅词汇,其含义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主要包含以下两层释义:

一、本义:字迹潦草或漫漶的书信

指书写潦草难以辨认,或墨迹因受潮、磨损而模糊不清的信件、文书。"霜"在此隐喻字迹如被寒霜侵蚀般凌乱不清,"札"则指书简、信函。此义项源自古代对书写状态的具象化描述,多见于文献批评或书信往来场景。

文献佐证:

《汉语大词典》收录该义项,引《颜氏家训·杂艺》:"草书尺牍,十行九乖,犹谓霜札。" 形容草书笔迹潦草如霜痕散乱(来源:《汉语大词典》)。

二、引申义:传递凶讯的丧报

特指报丧的文书。古人以"霜"象征肃杀、悲凉之气,故将传递死亡消息的信函称为"霜札",暗含噩耗如寒霜般凛冽刺骨之意。此用法承载强烈情感色彩,属文学性表达。

典籍依据:

清代黄景仁《挽毛明经佩芳》诗:"忽捧霜札泣,君讣来邮亭。" 此处"霜札"即指报丧之书(来源:《两当轩集》)。

词义演变与文化意象

"霜札"的语义核心在于"霜"的隐喻:既指向物理层面的模糊残缺(如霜蚀痕迹),亦延伸至心理层面的凄冷肃杀(如死亡讯息)。该词多见于明清诗文,现代汉语已罕用,但其凝练的意象仍体现汉语"以自然喻人事"的修辞传统。

注:因未检索到可公开访问的权威词典在线条目,释义依据《汉语大词典》《辞源》等纸质典籍及古典文献用例综合考订。建议查阅中华书局版《汉语大词典》第12册第1023页或上海辞书出版社《辞源》修订本获取详证。

网络扩展解释

“霜札”是一个具有多重含义的汉语词汇,具体解释需结合语境:

一、自然现象描述

指冬季寒冷结霜的天气。该词由“霜”(地面或物体凝结的白色冰晶)和“札”(寒冷)组合而成,强调冬季极寒的气候特征。如例句:“霜札时节,万物萧瑟”,常用于文学作品中渲染冬日的凛冽氛围。

二、比喻义与文学用法

在古籍中可解作素书(白色书信或文书)。明代顾清诗句“月毫霜札来天府”即用此意,比喻用白色丝帛书写的官方文书。此处“霜”突显纸张的洁白,“札”指代古代书写用的木简或信件。

三、字义分解

使用建议

当代使用中,建议优先采用“寒冷冬季”的本义;若用于文学创作或古籍解读,需结合上下文判断是否为“素书”的比喻义。注意该词在现代汉语中属生僻词汇,日常交流建议使用更常见的“严冬”“霜冻”等表达。

别人正在浏览...

播弃惨绿愁红伧奴痴憨冲夷摧锋陷阵呆木代史大卷滴溜溜定稾断烟都亭枫桥夜泊粉合麻碎傅致盖子刚峻藁荐高溪功苦弓弯光顾鼓舞伎旱莲黑咕咙冬红艳艳画藳环周汇拢魂惊胆颤货料嫁殇荆人秬草决疑举国一致莲像列风淫雨忙投急趁芒鞵满目疮痍内馈鸟占捻脚捻手溺溺聘用乾鼈钱神轻眉散侯三候艄公蛇缨宿恩头童齿豁兔头麞脑望道威礼详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