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天子田猎时所建之旌旗。《礼记·王制》:“天子杀,则下大绥;诸侯杀,则下小绥。” 郑玄 注:“绥,当为緌。緌, 有虞氏 之旌旗也。”《隋书·礼仪志三》:“帝发,抗大绥。次王公发,则抗小绥。”
大绥是古代中国礼制中的一种重要旌旗,主要用于军事仪式和王室典礼,具有标识身份等级与指挥号令的双重功能。以下是详细释义及考据:
礼制旌旗
指天子或诸侯在重大仪式(如出征、田猎、祭祀)中所用的旗帜,象征最高统帅权。《周礼·春官·司常》载:「及国之大阅,赞司马颁旗物:王建大常,诸侯建旂……道车载旞,斿车载旌,皆画其象焉。」其中「大绥」属王旗系统,形制等级高于诸侯旗帜。
军事指挥标志
在军阵中,「大绥」为退军时使用的信号旗,与进攻时所用的「大麾」相对。《礼记·曲礼上》明确记载:「前有水,则载青旌;前有尘埃,则载鸣鸢……武车绥旌,德车结旌。」郑玄注:「绥谓垂舒之也,武车尚威武,故舒散其旌。」
二者形成「麾进绥退」的军事指挥体系,见于《司马法·天子之义》:「旗,夏后氏玄,首人之执也;殷白,天之义也;周黄,地之道也。章,夏后氏以日月,尚明也;殷以虎,尚威也;周以龙,尚文也。」
大绥是周代「九旗制度」的核心组成部分,其使用严格遵循等级礼法:
注:「绥」字本义为登车绳索(《说文解字》:「绥,车中把也」),引申为安抚、退止,大绥的指挥功能正源于此文化意象。
“大绥”是古代礼仪制度中的专有名词,其含义和用法如下:
大绥指古代天子田猎时竖立的旌旗,用于标识君主身份和指挥狩猎仪式。该词最早见于《礼记·王制》,与诸侯使用的“小绥”形成等级区分。
在田猎仪式中,大绥具有双重作用:
现代汉语中该词已不再使用,主要见于古籍研究。相关概念可参考《周礼·夏官·大司马》中“旗物”制度,或对比《仪礼·觐礼》中的“龙旂”记载。
哀哽邦联驳映茶匙槎头缩颈鳊尘昏怆惶醇冽耽恋东牀姣婿杜门塞窦方别飞火哥咏宫官管儿古香鹖鴠黄涨环瀛虎踔灰墨杰句积刦进良即日吉星钜鹿侯开地空谷幽兰朗客略计凌跞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梅词没脚海民宰木炭偏宕平秩僻峤清酤耆儒散仙生执审决食火鷄殊方异域束教管闻顺悦谈丛腾出添枝接叶漙漙王山人王压坟帷輤危弦遐明憸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