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style]
(2) 气度;作风
(3) 某一时期流行的一种艺术形式
具有19世纪后期建筑风格的房子
(1).风度;品格。 晋 袁宏 《后汉纪·桓帝纪上》:“ 膺 风格秀整,高自标特,欲以天下风教是非为己任。”《北史·张亮传》:“然少风格,好财利,久在左右,不能廉洁。” 五代 齐己 《还黄平素秀才卷》诗:“如君好风格,自可继前贤。” 清 钱谦益 《太仆寺少卿杜士全授中宪大夫赞治尹妻施氏加封恭人制》:“妇人之相助其夫也,同于宾友;人主之省视其臣也,近于户庭。风格有不美,而天下有不治矣乎?” 徐迟 《井冈山记》:“但他讲了一个伟大的心灵,伟大的人格,极为平凡的事迹,崇高的风格。”
(2).气度;气魄。《晋书·和峤传》:“ 嶠 少有风格,慕舅 夏侯玄 之为人,厚自崇重。” 唐 李肇 《唐国史补》卷中:“ 鉴虚 为僧,颇有风格,而出入内道场,卖弄权势,杖杀于 京兆府 。”
(3).丰采;风韵。 唐 赵璘 《因话录·商上》:“﹝ 韦氏 ﹞即兵部之姨妹也。余虽不及见,每闻长属説其风格容仪,真神仙也。” 宋 范成大 《次韵王正之提刑大卿病中见寄之韵正之得请归四明并以饯行》:“名卿绪前辈,风格如玉山。”《花月痕》第七回:“﹝ 曼云 ﹞风格虽不及 梧仙 ,而风鬟露鬢,妙丽天然。”
(4).指作家或艺术家在创作成果中所表现出的格调特色。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议对》:“及 陆机 断议,亦有锋颖,而腴辞弗翦,颇累文骨,亦各有美,风格存焉。” 宋 司马光 《虞部郎中李君墓志铭》:“君喜为诗,有前人风格。” 清 袁枚 《随园诗话补遗》卷五:“ 金陵 有二诗人:一 蔡芷衫 ,一 燕山南 。 蔡 专主风格浑古, 燕 专尚心思雕刻。” 秦牧 《艺海拾贝·鲜花百态和艺术风格》:“一个作家的生活道路、思想、感情、个性、选择的题材、运用文学语言的习惯和特色、生活知识积累的广度和深度……这一切总汇起来构成他的风格。”
(5).泛指事物的特色。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丐仙》:“﹝ 陈九 ﹞居数日,容益光泽,言论多风格。” 老舍 《樱海集·牺牲》:“他的话老有这么种别致的风格,使人没法答碴儿。” 叶圣陶 《火灾·归宿》:“那些房屋与蜂房式的店铺或厂屋全然两样,有各异的风格和结构。”
“风格”一词在不同语境下含义丰富,主要涵盖艺术、文学、行为等多个领域,以下是综合多个权威来源的详细解释:
气度与品格
指人的风度、气魄或行事作风。例如,晋代袁宏《后汉纪》中描述“膺风格秀整”,即强调人物品格的卓越与气度的不凡。
艺术与创作特色
在艺术领域,风格指作品呈现的独特面貌,反映艺术家或时代的审美特性。例如,19世纪建筑风格体现了特定时期的艺术形式。
核心特征
风格是艺术作品的综合表现,具有稳定性和内在性,不同于表面的技巧或题材。它既体现艺术家个性(如达·芬奇的深沉、米开朗基罗的雄强),也反映时代、民族等客观因素。
形成因素
文风与格调
文学风格通过语言、结构等体现作者的独特表达。如司马光评价李君的诗“有前人风格”,即指其继承了传统文风。
多样性与统一性
同一作家可能有多种风格(如苏轼豪放与婉约并存),但整体仍保留核心特色;不同时代则形成典型流派,如汉赋的铺陈与宋词的含蓄。
指个人或群体在行为、打扮等方面的独特表现。例如,“行事风格”可形容某人果断或谨慎的作风,“穿搭风格”则涉及审美选择。
风格的本质是独特性与普遍性的统一:既体现个体或作品的鲜明特征,又受时代、文化等宏观因素制约。理解风格需结合主客观背景,分析其内在审美与外在表现的关系。
拆分部首和笔画:风(风字头)+ 页(纸字底) → 12画。
来源:《说文解字》中解释为“各物顺应其性而自然分布”。古人用风象征万物的本性,用“格”表示各种形式的排列和分布。
繁体:風格。
古时候汉字写法:风字头居上,页字底居下,左右两边为风的旋转。
例句:
1. 她有一种独特的写作风格,非常吸引人。
2. 这幅画的风格与众不同,能够引发观者深思。
组词:
1. 风骨:指人的性格、气质。
2. 风度:指人的举止、仪态。
3. 格调:指事物的品质、气质。
4. 风貌:指地方或人的风格、特点。
5. 独特:指与众不同、独一无二。
近义词:
1. 形式:指事物的表现方式、外观。
2. 特色:指事物的独特性、特点。
3. 样式:指事物的形状、款式。
4. 气质:指人或事物所具有的品质、性格。
5. 特点:指事物的独特性、与众不同的标志。
反义词:
1. 平庸:指平凡、普通、缺乏特色。
2. 俗气:指普通、不高雅、不讲究品味。
3. 呆板:指没有生气、没有活力。
4. 散漫:指没有规则、杂乱无章。
5. 刻板:指固定、僵化、缺乏变化。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