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侍读的意思、侍读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侍读的解释

(1).陪侍帝王读书论学或为皇子等授书讲学。 宋 高承 《事物纪原·法从清望·侍读》:“ 唐明皇 开元 三年七月,敕每读史籍中有闕,宜选耆儒博硕一人,每日侍读。故 马怀素 褚元量 更日入直,此侍读之始也。” 清 潘荣陛 《<帝京岁时纪胜>序》:“如 班令史 之侍读禁中而作《白6*虎通》, 蔡邕 之校 汉 典而作《独断》是也。” 清 叶廷琯 《吹网录·立忠王玙为太子》:“盖 昭成 方娠, 説 侍读东宫,知其异事。”

(2).古代官名。为帝王、皇子讲学之官。其职务与侍读学士略同,然级别较其为低。 宋 有翰林侍读之官, 明 清 沿置翰林院侍读。亦作为侍读学士之省称。 唐 韩愈 《顺宗实录一》:“上在东宫尝与诸侍读并 叔文 论政。”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八:“先君读 山谷 《乞猫诗》,叹甚妙。 晁以道 侍读在坐。”《儒林外史》第三四回:“ 迟衡山 道:‘是那位 高老先生 ?’ 季苇萧 道:‘是 六合 的现任翰林院侍读。’”参见“ 侍读学士 ”、“ 侍读博士 ”。

(3).古代官名。 南北朝 唐 宋 诸王属官,有侍读,侍讲。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音辞》:“ 梁 世有一侯,尝对 元帝 饮謔,自陈‘痴钝’,乃成‘颸段’…… 元帝 手教诸子侍读,以此为诫。”

(4).古代官名。 清 代内阁所置官。掌勘对本章、检校签票。参见《清通志·职官一》

词语分解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侍读汉语 快速查询。

网络扩展解释

“侍读”一词主要有两层含义,具体解释如下:

一、行为角色

指陪侍帝王或皇子读书、讲学的活动。这一职能起源于唐代,唐玄宗开元年间首次设立专职人员为帝王讲史论学,如马怀素、褚无量等学者曾轮流入宫担任此职。明清时期,侍读的职责扩展至为皇子提供系统教育,例如清代内阁侍读需负责核对奏章文件。

二、官职名称

作为古代官制中的正式职位,其特点包括:

  1. 等级与职责:属于帝王近臣,级别低于“侍读学士”,主要负责讲学、整理文献及提供治国建议。例如宋代设“翰林侍读”,明清时期在翰林院中保留此职。
  2. 历史演变:
    • 唐代:开元十三年(725年)设集贤院侍读直学士,开制度化先河。
    • 宋元明清:职位逐渐固定化,清代内阁侍读还承担勘校奏章等行政职能。
  3. 延伸职能:南北朝至唐宋时期,侍读也作为诸王府属官,为宗室子弟提供教育。

三、词源解析

“侍”字由“人”与“寺”构成,本义与尊奉活动相关(),后引申为陪侍尊长;“读”指研习典籍。二字组合既体现职务性质,也反映古代文教与政治的紧密关联。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朝代案例(如唐代侍读制度对科举的影响),可查阅、4、8中的古籍引证。

网络扩展解释二

侍读

《侍读》是一个汉字词语,由两个部首组成:侍(部首人,笔画8)和读(部首讠,笔画13)。

来源和繁体

《侍读》一词的来源于古时的宫廷。在中国古代,侍读是指皇室贵族的文学陪读官员,负责陪读、翻译和解释文书等任务。繁体形式为「侍讀」。

古时候汉字写法

在古代汉字书写中,「侍读」分别写作「侍讀」。其中,「侍」字古时的写法比现代多一画,为「亻寺」组成,表示一个人站在一座寺庙前。而「读」字古时则是「言寺」组成,表示一个人在寺庙中阅读书籍。

例句

1. 他被选为王宫的侍读,负责皇室文书的翻译和解释。

2. 作为侍读,他能够接触到很多珍贵的古文献。

组词

侍从、侍奉、侍者、读书、读者、读音、读物。

近义词

抄写、陪读、讲解。

反义词

躺着、不读、不闻不问。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