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时政记的意思、时政记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时政记的解释

唐 时廷议奏对的记录,称“时政记”。始于 唐 长寿 间。由宰相撰著,封送史馆。《新唐书·百官志二》:“ 高宗 临朝不决事,有司所奏,惟辞见而已。 许敬宗 、 李义府 为相,奏请多畏人之知也。命起居郎舍人对仗承旨,仗下,与百官皆出,不復闻机务矣。 长寿 中,宰相 姚璹 建议:仗下后,宰相一人録军国政要,为时政记,月送史馆。”参阅《旧唐书·姚璹传》、 清 顾炎武 《日知录·记注》。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时政记是中国古代史官制度中的一种特殊文献形式,特指由宰相或近臣记录皇帝与大臣议政内容的官方档案。这一制度起源于唐代,据《旧唐书·职官志》记载,唐高宗时期因“起居郎执笔于御座前”无法详录君臣奏对,遂命宰相“录当时政事,号为时政记”。其核心功能在于保存中枢决策过程,内容涵盖君臣议政要点、政策决议及重要人事变动等。

时政记的编纂遵循严格的程序,据《新唐书·百官志》描述,宰相需“每日退朝后,录当日事送史馆”,所载内容须经皇帝审阅后方能存档。宋代沿袭此制,《宋史·职官志》记载枢密院亦参与编修,形成中书时政记与枢密时政记并存的体系。作为衔接起居注与实录的中间史料,时政记具有独特的文献价值,清代学者章学诚在《文史通义》中评其“补起居注之未备,为修国史之要材”。

该制度在明代逐渐式微,据《明会典》载,宣德年后时政记的编纂转为内阁学士职责,记录形式趋于简略。现存较完整的时政记文献包括宋代的《建炎时政记》和明代的《万历起居注》,后者虽以起居注为名,实则延续了时政记的编纂传统。

网络扩展解释

时政记是唐代开创的一种官方议政记录制度,主要用于记载皇帝与宰相廷议奏对的政务内容,属于机密档案。以下是具体解析:

1.基本定义

时政记是唐代中央政府对重要朝政讨论的书面记录,由当值宰相负责撰写。其内容涵盖君臣商议的军国大事、政策决策等,每月封存后送至史馆归档,为后世修史提供原始依据。

2.起源与发展

3.内容与形式

4.历史意义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案例或演变过程,可参考历史类典籍或学术论文(如来源)。

别人正在浏览...

白屋寒门罢咧常林欢巉岩蟾诸辞受蹈瑕帝道动心冬心对翫方辇肥肠满脑匪特分建偾升公规密谏共需锢南山合金钢华纳荒邨黄皮寡瘦祸灾礛磻监视户接力解书金杯金牙门巨奸理应马户卖相毛群没见食面秘检裒类青箭青釉料权兵娆固若榴三业上女生前试舌时雪手号爽指太守叹骇提问兔崽子忘形朋五行家遐顾先来后到锡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