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言军队芟除草莽,即于野地宿息。《周礼·夏官·大司马》:“中夏教茇舍,如振旅之陈。” 郑玄 注:“茇舍,草止之也。军有草止之法。” 唐 苏晋 《奉和圣制送张说巡边》:“算车申夏政,茇舍启戎田。”
(2).指草屋。 宋 范成大 《吴船录》卷下:“ 鄂 营昔皆茇舍,今始易以瓦屋。” 宋 周煇 《清波杂志》卷十:“顷僦数椽茇舍於 无锡 。”
(3).犹跋涉。 王闿运 《胡公祠碑》:“勤劳茇舍,靡有定处,在官七年,六年于外。” 章炳麟 《哀山东赋》:“昔余茇舍此都兮,楼櫓鬱其駔庄。”
"茇舍"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字源和古代文献用例两方面进行解释:
茇(bá)
本义指草木的根或草屋。《说文解字·艸部》载:"茇,草根也。春草根枯,引之而发土为拨,故谓之茇。" 引申为用茅草搭建的临时居所。
舍(shè)
原指屋舍、居所,《玉篇》释为"居也",后泛指临时驻扎的住所。
茇舍指用茅草、树枝等简易材料搭建的临时居所,特指古代军队或官员在野外驻扎时的营房。其核心特征为:
《周礼·夏官·大司马》
"中夏教茇舍,如振旅之陈。" 郑玄注:"茇舍,草止之也。军有草止之法。" 此处指军队夏季野外扎营训练时搭建的草屋。
《诗经·召南·甘棠》毛传
"召伯听男女之讼,不重烦劳百姓,止舍小棠之下而听断焉。" 虽未直用"茇舍",但"止舍"行为与茇舍的临时居停功能一致。
在经学注疏中,"茇舍"亦特指古代田官在田间搭建的临时居所,用于督导农事。《周礼正义》疏:"田在远郊,故有茇舍。"
该词在现代汉语中已罕用,但"茇"作为植物白茅的古称仍存于《中国植物志》,其草茎在古代正是搭建茇舍的主要材料。
参考资料
“茇舍”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主要包含以下三种含义,具体解释如下:
指军队在野外除草整地后驻扎休息。此义源于《周礼·夏官·大司马》中记载的“中夏教茇舍,如振旅之陈”,郑玄注释为“茇舍,草止之也”。唐代苏晋的诗句“茇舍启戎田”也印证了这一用法。
指用茅草搭建的临时住所。例如《左传·定公九年》提到“召伯所茇”,宋代范成大在《吴船录》中亦用“茇舍”形容草屋。
在部分文献中,“茇”通“跋”,表示长途跋涉的艰辛。
建议进一步查阅《周礼》《左传》等典籍原文,或参考权威词典以深入理解。
宝剑记巴童背静柏拉图不謟厕牀出籍带郭丹情大手大脚递进东郭逡都军多高尔汝交怪物庋藏顾全还轸合座话务员会理剑齿象急涧兢悸进品金鱼草军师苦笑恋阙陵陆眯盹儿鸣漱逆河杻械盘峙泼才清邃曲水撒娄散金僧宝石鼓使羊将狼首端寿山石双柱水腹松泛贪强踢荡荡头巾气腿脚雾节无为自化夏虫疑冰响泉翔翼斆学相长歇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