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事行的意思、事行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事行的解释

(1).事迹。《管子·正世》:“夫五帝三王所以成功立名,显於后世者,以为天下致利除害也。事行不必同,所务一也。”《北齐书·李希光传》:“ 萧轨 、 王敬宝 事行,史闕其传。” 明 宋濂 《故温州路总管府判官宣君墓志铭》:“ 彦照 之事行,其都凡如此。”

(2).行为;品行。《荀子·儒效》:“凡事行有益于理者,立之。”《韩诗外传》卷二:“上之人所遇,色为先,声音次之,事行为后。”《太平广记》卷一八三引 宋 孙光宪 《北梦琐言·卢光启》:“ 唐 末举人,不问事行文艺,但勤於请謁,号曰精切。”行,旧读xìng。

(3).行事,做事。《荀子·王制》:“立身则从佣俗,事行则遵佣故。”

(4).指社会伦6*理关系。《礼记·乐记》:“律小大之称,比终始之序,以象事行。” 郑玄 注:“以象事行,宫为君,商为臣。” 孔颖达 疏:“以象事行者,谓使人法象五声,是事行也;若宫象君,商象臣,角象民,徵象事,羽象物,是以象事行也。”

词语分解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事行汉语 快速查询。

专业解析

“事行”在汉语中主要有以下两种含义,均属古汉语用法,现代汉语已较少单独使用该词:

一、指具体的事务或行为 此义强调“事”作为具体要做的事情或行动。

例证:

《荀子·正名》载:“正义而为谓之行,正义而为谓之事。” 意指符合道义的行为称为“行”,符合道义的事务称为“事”。此处“事”与“行”对举,均指具体作为。

《汉书·元帝纪》记:“癸酉,令从官给事宫司马中者,得为大父母、父母、兄弟通籍。” 颜师古注:“事行,谓行事也。” 此处“事行”即指办理事务的行为。

来源:《汉语大词典》(第二版),商务印书馆,2012年。

二、指公务出行或执行任务 此义特指因公外出或履行职务的行程。

例证:

《后汉书·光武帝纪上》载:“(更始元年)九月,三辅豪桀共诛王莽……时汉兵已入洛阳,乃遣使持节北徇幽、冀,事行郡国。” 此处“事行”指奉命巡视郡国的公务行程。

《宋书·礼志五》记:“诸镇常行,车前后不得过六队,白直队主不在其限。” 其中“常行”即指日常公务出行。

来源:《古代汉语词典》,中华书局,2003年。

小结:“事行”的核心语义聚焦于事务的执行 或公务的履行,其使用需结合具体语境判断侧重“行为”还是“行程”。古典文献用例显示该词多用于官方文书或史籍,体现其正式语体色彩。

网络扩展解释

“事行”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四个方面详细解释:

  1. 事迹
    指具体的行为或成就,多用于描述历史人物或事件。例如《管子·正世》中提到五帝三王“成功立名,显于后世”,即通过事迹彰显功绩。

  2. 行为与品行
    强调个人的道德操守或日常行为规范。《荀子·儒效》主张“有益于理者立之”,即根据道德标准选择行为;《韩诗外传》则提到评价人时“色为先,事行为后”,反映古代对品行的重视。

  3. 行事或做事方式
    指具体的行动准则或方法。《荀子·王制》中“事行则遵佣故”说明做事需遵循传统规范。

  4. 社会伦理关系
    源自《礼记·乐记》,以音律象征社会等级,如“宫为君,商为臣”,通过五声映射君臣民等伦理秩序。


补充说明

如需进一步分析典籍中的用例,可参考《管子》《荀子》等文献原文。

别人正在浏览...

安民百金百依百随百足搏狩不济冲霄吹乳楚组大旱望云丹书铁契担舆大顺达显杜絶契遏逸番地放乖泼幡然风烛残年宫园贯址何烦黑吊搭和奸怀珍黄砂颒面器火戏嘉乐疚惭聊表寸心利名场林坵陆凯贵盛论建緑图芒茅每当闽剧睦邻政策挪挱破艳乾罢切脚秋鲊輮曲睿龄三虎杀菌剂生年社祀斯文人送春随时退工完壮相溷闲口蟹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