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事行的意思、事行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事行的解释

(1).事迹。《管子·正世》:“夫五帝三王所以成功立名,显於后世者,以为天下致利除害也。事行不必同,所务一也。”《北齐书·李希光传》:“ 萧轨 、 王敬宝 事行,史闕其传。” 明 宋濂 《故温州路总管府判官宣君墓志铭》:“ 彦照 之事行,其都凡如此。”

(2).行为;品行。《荀子·儒效》:“凡事行有益于理者,立之。”《韩诗外传》卷二:“上之人所遇,色为先,声音次之,事行为后。”《太平广记》卷一八三引 宋 孙光宪 《北梦琐言·卢光启》:“ 唐 末举人,不问事行文艺,但勤於请謁,号曰精切。”行,旧读xìng。

(3).行事,做事。《荀子·王制》:“立身则从佣俗,事行则遵佣故。”

(4).指社会伦6*理关系。《礼记·乐记》:“律小大之称,比终始之序,以象事行。” 郑玄 注:“以象事行,宫为君,商为臣。” 孔颖达 疏:“以象事行者,谓使人法象五声,是事行也;若宫象君,商象臣,角象民,徵象事,羽象物,是以象事行也。”

词语分解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事行汉语 快速查询。

网络扩展解释

“事行”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四个方面详细解释:

  1. 事迹
    指具体的行为或成就,多用于描述历史人物或事件。例如《管子·正世》中提到五帝三王“成功立名,显于后世”,即通过事迹彰显功绩。

  2. 行为与品行
    强调个人的道德操守或日常行为规范。《荀子·儒效》主张“有益于理者立之”,即根据道德标准选择行为;《韩诗外传》则提到评价人时“色为先,事行为后”,反映古代对品行的重视。

  3. 行事或做事方式
    指具体的行动准则或方法。《荀子·王制》中“事行则遵佣故”说明做事需遵循传统规范。

  4. 社会伦理关系
    源自《礼记·乐记》,以音律象征社会等级,如“宫为君,商为臣”,通过五声映射君臣民等伦理秩序。


补充说明

如需进一步分析典籍中的用例,可参考《管子》《荀子》等文献原文。

网络扩展解释二

事行

《事行》是一个汉字词语。拆分为“亻”、“亠”和“行”三个部首,总共有8个笔画。作为一个独立的词语,使用较少,更多地作为姓氏出现。

来源

《事行》一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汉字演变过程中。在古时候,汉字的写法和发音与现代有很大不同。不同的朝代和地区,对于汉字的写法有所差异。

繁体

《事行》的繁体字为「事行」。

古时候汉字写法

根据古代典籍和铭文,可以发现古时候《事行》的写法多种多样,无统一规范。如:事行、事行、事⻂、事⻄、世行等等。

例句

1. 他的一举一动都体现着他的事行。

2. 在工作中恪尽职守是一种好事行态度。

组词

事行者、行事、从事行业、事行哲学、事行民众

近义词

事情、行为、行动、作为、举动

反义词

懒散、停滞、不作为、袖手旁观、消极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