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teaching room; study]∶讲学的处所;收斋
(2) [living or preaching place of monks and priests]∶僧道居住或说法布道的处所
(3) [heart]∶指心,古人认为心是精神所居之处
(1).学舍;书斋。《后汉书·党锢传·刘淑》:“ 淑 少学明《五经》,遂隐居,立精舍讲授,诸生常数百人。” 宋 吴曾 《能改斋漫录·辨误二》:“古之儒者,教授生徒,其所居皆谓之精舍。” 郭沫若 《中国史稿》第三编第五章第一节:“ 东汉 时候,私人传经的事业很盛,有些学者设立‘精舍’,先后著籍的学生有一万多人,往往从几千里外到那里去求学。”
(2).道士、僧人修炼居住之所。《三国志·吴志·孙策传》“ 建安 五年” 裴松之 注引 晋 虞溥 《江表传》:“时有道士 琅邪 于吉 ,先寓居东方,往来 吴会 ,立精舍,烧香读道书,制作符水以治病, 吴会 人多事之。”《魏书·外戚传上·冯熙》:“ 熙 为政不能仁厚,而信佛法,自出家财,在诸州镇建佛图精舍,合七十二处。” 唐 白居易 《香山寺新修经藏堂记》:“寺有佛像,有僧徒,而无经典。寂寥精舍,不闻法音,三宝闕一,我愿未满。”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李生》:“ 商河 李生 ,好道。村外里餘,有兰若,筑精舍三楹,趺坐其中。”
(3).精致的房舍。《醒世恒言·灌园叟晚逢仙女》:“堂后精舍数间,卧室在内。”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粉蝶》:“院中精舍华好,又闻琴声。”
(4).指心。《管子·内业》:“定心在中,耳目聪明,四枝坚固,可以为精舍。” 尹知章 注:“心者,精之所舍。”
精舍一词在汉语中具有多重含义,主要包含以下三层释义:
指僧人、道士清修与讲经的场所,后泛指寺观。此义项源于佛教“精进修行之舍”的本义,如《释氏要览》载:“‘精舍’者,非以舍之精妙名,乃精行者所居也。”东汉至魏晋时期,佛教寺院常称“精舍”,如洛阳白马寺初名“招提精舍”。道教亦沿用此称,如《云笈七签》提及的道观修炼之地。
古代指讲学授业的学堂或私人书院。如《后汉书·包咸传》载:“(包咸)住东海,立精舍讲授。”宋代书院兴起后,“精舍”成为学者聚徒讲学的雅称,如朱熹所建“武夷精舍”。此用法强调治学精专,与宗教场所有别。
文人雅士对书斋或隐居处的美称,取其“精雅”之意。如清代袁枚《随园诗话》称书斋为“小仓山精舍”,凸显清幽雅致的环境特征。
词源演变
“精舍”最早见于儒家典籍,《管子·内业》云:“定心在中,耳目聪明,四枝坚固,可以为精舍。”此处“精舍”指精神所居之舍,后引申为修行、治学之地。东汉佛教传入后,语义逐渐具体化为宗教场所,并衍生出书院与居所之义。
参考资料:
“精舍”是一个多义词,其含义随历史演变和语境不同而变化。以下是综合权威来源的详细解释:
最初指儒家讲学的场所或私人书斋。例如:
泛指清静雅致的居所。如:
古人认为心是精神居所,故以“精舍”代指(此用法较罕见)。如《查字典》例句:“精舍的暮鼓晨钟,能洗涤我的身心”。
“精舍”的核心含义从儒家学术空间扩展到宗教修行场所,兼具物质与精神双重属性。其具体意义需结合历史背景和语境判断。
庵堂白茅香倍极必需波罗奢花鉢授不灵沧流撑得住池榭达古德高望重颠错吊儿郎当东作斗试剁肉封刀挂剑改化怀纳滑吏价藩疆外僭僞箭镞讦谈金波玉液吉普均输开丧枯骨朽脊量子鍊顔恋栈礼门义路廪人六幕六色役钱马裘迷忽命笼名伦母亲囊萤南粮凝矑青蛟袪痒颯剌剌散消摇瑟歌上游石碕耍熊隋珠和璧唆诱檀妆土窖外层大气贤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