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古代谏官规谏、纠正皇帝诏书中的违误过失。《新唐书·循吏传·卢弘宣》:“駙马都尉 韦处仁 拜 虢州 刺史, 弘宣 谓非所任,还詔不下。”
“还诏”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在不同语境下有所差异,但核心与皇帝诏书的处理相关。以下是综合多个来源的解释:
纠正诏书过失
指古代谏官对皇帝诏书中的错误或不当之处进行规谏和修正。例如《新唐书》记载,卢弘宣因认为韦处仁不适合担任刺史,便通过“还诏”程序阻止了诏书的执行。
接受并执行诏令
另一种解释为官员接到诏书后回复皇帝,表示接受命令。此用法更强调对上级指示的服从。
建议结合具体历史文献或上下文进一步判断其含义。
《还诏》是一个汉字词语,表示回复皇帝的诏书。在古代中国,皇帝会下诏书给朝廷中的臣子,臣子要将意见回复给皇帝,这个回复的过程就叫做《还诏》。
《还诏》这个词可以拆分为“辶”和“言”两个部首。其中,“辶”是“辵”的变体,表示行走的意思;“言”表示与言语相关的意义。
按照汉字的笔画来计算,《还诏》这个词一共有12画。
《还诏》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的皇室制度。当皇帝下诏给臣子时,臣子需要恭敬地回复,以示对皇帝权威的尊重。
繁体字中,《还诏》的写法是「還詔」。
在古代,汉字的形状和现代有所不同。《还诏》这个词在古时的写法是「還兆」,其中的“兆”是指宫廷中的牌,表示臣子要回复皇帝的诏命。
1. 臣子谨奉皇上圣旨,特此《还诏》。
2. 朝廷大臣争相回文,争取早日《还诏》。
还俗、还乡、还本、还原、还击。
回复、答复、复课。
被诏、受诏、受命。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