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谓被斩。《史记·淮阴侯列传》:“ 汉王 借兵而东下,杀 成安君 泜水 之南,头足异处,卒为天下笑。”《晋书·刘牢之传》:“孰若翻然改图,保其富贵,则身与金石等固,名与天壤无穷,孰与头足异处,身名俱灭,为天下笑哉!惟君图之。”亦作“ 头足异所 ”。 汉 刘向 《说苑·杂言》:“ 武王 伐 紂 ,四子身死 牧 之野,头足异所。”
“头足异处”是一个汉语成语,拼音为tóu zú yì chǔ,其核心含义指头和脚被分开在不同地方,形容被斩杀或分尸的惨状,常用于描述因战争、刑罚等导致的死亡形式。
基本释义
字面指头和脚分离,比喻遭受极刑或惨死。例如《史记·淮阴侯列传》记载:“杀成安君泜水之南,头足异处,卒为天下笑。”。
出处与演变
近义词与用法
文化背景
该成语反映了古代战争与刑罚的残酷性,常见于史书和劝诫类文本,用以强调违背道义或失败者的悲惨结局。
若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文献案例或不同语境下的应用,可参考《史记》《晋书》等史籍原文。
《头足异处》一词可以比喻某人的头脑思维与言行举止之间存在不一致或不协调的地方。意思是指一个人的表达方式和思考过程之间有矛盾或不一致的情况。
《头足异处》的拆分部首为“自”和“目”,其中“自”表示身体的一部分,而“目”表示眼睛,象征着思维。根据这两个部首,它的笔画数为12画。
《头足异处》源自中国古代的典故,最早出现在《战国策·齐策二》一文中。在繁体字中,《头足异处》的写法为「頭足異處」。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会有些许变化。《头足异处》的古时写法为「首足異處」,其中“首”代表头部,与“头”同义。
他的言辞举止与他的行为相矛盾,这真是一位《头足异处》的人。
组词:头脑、思维、言行、举止、表达方式。
近义词:表里不一、言行不一、矛盾不一致。
反义词:一致、一本正经、一以贯之。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