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常饩的意思、常饩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常饩的解释

固定的口粮。《礼记·王制》:“少而无父者谓之孤,老而无子者谓之独,老而无妻者谓之矜,老而无夫者谓之寡,此四者天民之穷而无告者也,皆有常餼。”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常饩(cháng xì)是古代汉语中的复合词,指定期定量发放的粮食或生活物资,特指官府按制度向特定人群(如官员、学者、孤寡等)提供的固定供给。以下从词义、用法及制度背景分述:


一、单字释义

    • 本义为固定、恒久不变。《说文解字》:“常,下帬(裙)也”,引申为常规、法度。
    • 此处指按固定周期或标准执行的制度化供给。
  1. 饩(xì)
    • 本义指赠送人的粮食或活牲口。《说文解字》:“饩,馈饷也。”
    • 郑玄注《周礼·地官·廪人》:“行道曰粮,谓糒也;止居曰食,谓米也;生牲曰饩。”即未宰杀的活畜或未加工的粮食,后泛指官府发放的俸禄、口粮。

二、合成词“常饩”的涵义

核心定义:

指古代官府依礼制或法规,定期定量发放的粮食、食品或生活必需品,具有稳定性与公益性。


三、制度背景与文献例证

  1. 礼制渊源

    《礼记·王制》载:“少而无父者谓之孤,老而无子者谓之独,老而无妻者谓之矜,老而无夫者谓之寡。此四者,天民之穷而无告者也,皆有常饩。” 说明周代已对弱势群体实施定期救济。

  2. 官僚体系中的应用

    唐代官员俸禄包含“禄米”(年俸)与“常食料”(月俸),后者即属“常饩”范畴。《新唐书·食货志》载:“职事官又有防閤、庶仆、俸食、杂用、常食之给……总曰常饩。”

  3. 教育制度中的体现

    明代国子监生员按等级领取“廪米”,《明史·选举志》称:“生员廪膳,每人月米六斗,有司给以鱼肉,谓之常饩。”


四、相关概念辨析


参考文献

  1. 《礼记正义·王制》(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疏),中华书局点校本。
  2. 《新唐书·食货志五》(宋欧阳修等撰),中华书局点校本。
  3. 《明史·选举志一》(清张廷玉等撰),中华书局点校本。

网络扩展解释

“常饩”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具体含义及背景如下:

1.基本释义

“常饩”指固定的口粮,通常用于描述古代对特定人群(如孤寡、贫困者)的定期粮食救济。例如《礼记·王制》提到,对“孤、独、矜、寡”四类弱势群体,“皆有常饩”。

2.词源解析

3.文化背景

这一概念体现了古代社会的救济制度,尤其是对弱势群体的保障。例如《礼记》记载的“常饩”制度,可能是早期社会福利的雏形。

4.现代延伸

现代汉语中已较少使用,但可通过该词了解古代社会结构与伦理观念。相关成语如“告朔饩羊”也保留了“饩”的原始含义(祭祀用牲口)。

如需进一步探究,可参考《礼记》原文或汉典等权威古籍释义。

别人正在浏览...

砭鍼标写宾仆常民撤瑟驰爽驰湍动秤儿反辞放出风檐告勑各级革姓工功关鼻鬼齿画布皇胄鬟露江汜交款积劳辑録极望空外空余枯泉倰儯楝花风连溢沥沥麟甸龙儿毛囊懋选眠蚕秘化南京市破壁前駈遣戍啓服尚气赏私盛衰荣辱深一拾才世镜税石随倡素人桃腮柳眼腾实吐露畏语下井投石衔桮仙尘仙人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