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銅元的意思、銅元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銅元的解釋

從 清 代末年到抗 日 戰争前通用的銅質輔币,圓形。因與傳統的圓形方孔錢不同,中間無孔,故俗亦稱“ 銅闆 ”。 光緒 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在 廣東 開始鑄造。正面有“光緒元寶”四字,背面有蟠龍紋。每枚重庫平二錢,當制錢十文,每百枚換銀元一元。除當十銅元外,還有一文、二文、五文和二十文等面額。流通最廣的是當十銅元,俗稱“單銅闆”;其次是當二十文的銅元,俗稱“雙銅闆”。 宣統 年間(公元1909年-1911年),銅元正面改鑄“大清銅币”四字。在北洋軍閥時期,銅元的種類很多, 河南 有當五十的銅元, 四川 有當百和當二百的銅元。後因各省濫發結果,銅元貶值,每枚銀元可兌銅元數遠遠超過百枚,其兌換行市在 上海 稱衣牌。1935年國6*6*黨政府實行法币改革;翌年發行新的銅輔币,有一分、半分兩種,舊銅元多被銷熔。 魯迅 《呐喊·一件小事》:“我沒有思索的從外套袋裡抓出一大把銅元,交給巡警。” 沉從文 《從文自傳·我上許多課仍然不放下那一本大書》:“間或誰一個人身上有一兩枚銅元,就到賣狗肉攤邊割一塊狗肉。”

詞語分解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銅元漢語 快速查詢。

網絡擴展解釋

銅元是中國近代貨币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定義與基本特征

銅元是清末至民國時期流通的銅質輔币,又稱銅闆、銅毫、銅角子等。其最大特征是圓形無孔,采用機器沖壓工藝鑄造,材質多為紫銅或黃銅,取代了傳統方孔銅錢。

曆史背景

  1. 起源時間:存在兩種說法:
    • 多數文獻(如、3、4、6)指出始于1900年(光緒二十六年),廣東率先鑄造;
    • 提到“光緒十五年(1889年)”,可能涉及早期試鑄階段。
  2. 停鑄時間:1953年西藏地區最後停鑄,流通曆史約53年。

地域别稱

不同地區對銅元的稱呼各異:

工藝與分類

文化意義

以上内容綜合了曆史記載、地域文化及收藏術語,若需深入研究,可查閱來源網頁的完整信息。

網絡擴展解釋二

銅元的意思

銅元是指以銅為材料發行的貨币單位。在中國曆史上,銅元曾經是主要的流通貨币,具有重要的經濟和曆史意義。

拆分部首和筆畫

銅元的拆分部首是“钅”和“元”,其中“钅”是金屬的部首,表示與金屬相關,而“元”則是表明貨币單位的字義。

銅元的總筆畫數為13。

來源

“銅元”一詞最早來源于明朝時期的官方公文和史書中,用來表示銅質的貨币。隨着時間的推移,這個詞逐漸成為常用的專有名詞,用于指代銅制貨币。

繁體

繁體字“銅元”是對“銅元”這一詞的繁體字形式,主要在港澳和台灣地區使用。

古時候漢字寫法

古時候,“銅”字的寫法與現在相似,由左右兩個部分組成,上部分象征金屬的形态,下部分則是表音。

在古代,元字的寫法也與現在略有不同。元字的上部分寫作“厶”,表示其起源于其他字,下部分則為“兒”,表示兒子,在銅元中用作貨币單位的意義。

例句

1. 在古代,銅元是最常見的交易貨币之一。

2. 這個博物館展示了不同時期的銅元。

組詞

銅币、銅質、元錢、鑄币

近義詞

銅錢、銅币、銅制貨币

反義詞

紙币、電子貨币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