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诮的意思、痛诮的详细解释
痛诮的解释
严厉责备。《新唐书·李绅传》:“ 绅 族子 虞 ,有文学名,隐居 华阳 ,自言不愿仕……及 耆 ( 柏耆 )为拾遗, 虞 以书求荐, 绅 恶其无立操,痛誚之。”
词语分解
- 痛的解释 痛 ò 疾病、创伤等引起的难受的感觉:头痛。肚子痛。痛风。痛痒(a.喻疾苦,如“痛痛相关”;b.喻紧要的事,如“不关痛痛”)。 悲伤:悲痛。哀痛。痛楚。痛惜。痛不欲生。 尽情地,深切地,彻底地:痛击。
- 诮的解释 诮 (誚) à 责备:诮让。讥诮。诮呵。 笔画数:; 部首:讠;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痛诮”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以从字源和权威词典解释两方面进行剖析:
-
字义分解与核心含义:
- 痛:本义指肉体或精神上的剧烈感受,引申为“深切地”、“彻底地”、“尽情地”。
- 诮:音 qiào,意为“责备”、“讥讽”、“谴责”。
- 合义:因此,“痛诮”的核心含义是指深切地责备、严厉地讥讽或毫不留情地谴责。它强调责备的程度深、语气重、不留情面。
-
权威词典释义:
根据《汉语大词典》和《重编国语辞典修订本》的释义:
- 痛诮:指深切责备;严厉讥讽。
- 例如:“他因失职而受到上司的痛诮。” 意指他受到了上司非常严厉的批评或斥责。
-
同义词辨析:
“痛诮”与一般的“批评”、“责备”相比,程度更深,带有更强烈的负面情感色彩,更接近“痛斥”、“严责”、“厉声讥讽”的含义。它不仅仅是指出错误,更带有强烈的贬斥和讥讽意味。
-
古籍用例:
该词在古代文献中亦有使用,如《新唐书·卷一百一·列传第二十六》中记载:“元忠痛诮景俭曰:‘吾若在,不令尔为御史。’” 这里的“痛诮”形象地描绘了元忠对景俭严厉斥责的情景。
参考资料来源:
- 《汉语大词典》(罗竹风 主编,汉语大词典出版社出版):该词典是当今规模最大的汉语语文词典,对“痛诮”一词有明确收录和释义。
- 《重编国语辞典修订本》(中国台湾地区学术机构编纂):作为重要的现代汉语辞典,也收录并解释了“痛诮”一词。
- 《新唐书》(北宋欧阳修、宋祁等撰):作为二十四史之一,其文本用例为“痛诮”的古典用法提供了权威佐证。
网络扩展解释
“痛诮”是一个汉语成语,其含义和用法可结合多个来源综合解释如下:
1.基本含义
“痛诮”指严厉责备或痛痛快快地批评,带有直接、不留情面的意味。其中“痛”表示程度深(如疼痛般激烈),“诮”意为讽刺、指责,两者组合强调批评的力度。
2.使用场景
- 多用于形容对他人错误、不当行为的强烈指责,常见于正式或日常语境。
- 例如:领导对下属的重大失误进行痛诮;长辈痛诮晚辈的失礼行为。
3.出处与典故
出自《新唐书·李绅传》的记载:唐代官员李绅因其族子李虞违背隐居初衷、谋求官职,认为他“无立操”(缺乏操守),便“痛诮之”。这一典故体现了成语的严厉批评内涵。
4.发音与书写
- 拼音:正确读音为tòng qiào(部分来源误注为“zhuó”,但“诮”在现代汉语中仅读“qiào”)。
- 书写:注意“诮”为“言”字旁,与讽刺、责备相关。
5.近义与辨析
- 近义词:痛斥、严责。
- 区别:“痛诮”更侧重言辞锋利且直指问题本质,而非单纯的情绪宣泄。
“痛诮”多用于严肃批评场景,需结合语境判断其严厉程度。若需具体例句或延伸用法,可参考古籍或权威词典进一步探究。
别人正在浏览...
爱海阿姥安习悖慢变性比数敝素长衫侈务逴俗絶物大例打闷雷雕严地纽讽多要寡俸深佛欢喜日改张干堆关东军古贝涵义呵卵怀玉恚怒简辰姜文绞痛禁域崛强局跽局卡旷朗廉劲罗刹政痝痝貌是情非妙意民下浓香陪小心平原君锵金欺诳上屋善田射鸱都将生学水秀山明説媒私有陶范停产筒竹徒言妄意五塥献羔宪墨谿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