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裼裘的意思、裼裘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裼裘的解释

(1).古行礼时,袒外衣而露裼衣,且不尽覆其裘,谓之裼裘。非盛礼时,以此为敬。《礼记·檀弓上》:“ 曾子 袭裘而弔, 子游 裼裘而弔。 曾子 指 子游 而示人曰:‘大夫也,为习於礼者,如之何其裼裘而弔也?’” 孔颖达 疏:“袒去上服以露裼衣,则此裼裘而弔是也。”《礼记·丧大记》“弔者袭裘” 汉 郑玄 注:“始死,弔者朝服裼裘如吉时也。小敛则改袭而加武与带絰矣。”

(2).泛指袒露里衣。形容不拘礼仪。 前蜀 杜光庭 《虬髯客传》:“使迴而至,不衫不履,裼裘而来,神气扬扬,貌与常异。” 清 昭槤 《啸亭杂录·张凤阳》:“ 纳兰太傅 、 高江村 等款待宾客, 凤阳 裼裘露顶,忝踞上位,其结交也如此。”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裼裘是古代中国服饰文化中的特定着装方式,指在穿着皮裘(毛朝外的皮衣)时,特意敞开前襟,露出内层的裼衣(一种加在裘衣外的罩衣或里衣)。这一着装行为蕴含礼仪规范与社会等级意义,主要见于先秦文献记载。

一、词义解析

  1. 裼(xī)

    指解开外衣前襟,袒露内层服饰的动作。《礼记·内则》郑玄注:“裼,袒而有衣曰裼。”即非完全袒露身体,而是通过敞开外衣展现内层服饰的仪态。

  2. 裘(qiú)

    指以动物皮毛制成的外衣,通常毛朝外穿着,是古代贵族冬季礼服。

  3. 裼裘

    合称指在礼仪场合中,将裘衣前襟解开以显露裼衣的着装方式。其核心在于通过裼衣的颜色、纹饰彰显身份,如《礼记·玉藻》载:“君衣狐白裘,锦衣以裼之”,表明国君以白色狐裘配朱红色锦衣为礼制。

二、文化内涵与礼仪功能

  1. 礼制象征

    裼裘需严格遵循等级规范:裼衣的材质、颜色须与裘衣相配,且不同身份对应不同组合。例如士阶层用犬羊裘配布衣,大夫以上用狐麑裘配锦衣。

  2. 情境适用

    多见于朝聘、祭祀等正式场合,表达对仪典的尊重。《礼记·曲礼》明确“裘之裼也,见美也”,强调通过裼衣展示礼容之美。

  3. 与“袭”相对

    古代礼服有“裼”“袭”二态:“裼”为袒露裼衣,“袭”为掩合外衣不露裼衣。前者表恭敬,后者表肃穆,如《仪礼·聘礼》载“公裼降立”,展现宾主之礼的仪节变化。

三、文献例证

四、学术考据

清代学者江永《乡党图考》详考裼裘制度,指出其源于周代祭服“玄衣纁裳”的层叠传统,通过裼衣维系“文质相宜”的礼学思想。现代研究亦强调其作为“礼以别异”的视觉符号功能(参见彭林《中国古代礼仪文明》)。


主要文献来源:

《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影印阮元校刻本)

《仪礼正义》(清·胡培翚撰)

《乡党图考》(清·江永撰)

《中国古代服饰研究》(沈从文著)

网络扩展解释

“裼裘”是古代服饰与礼仪相关的词汇,具体含义需结合语境分析,主要分为以下两类解释:

一、礼仪中的特定着装方式

  1. 本义:指在非正式礼仪场合,外衣敞开、露出内层裼衣的着装方式,以示敬意。

    • 根据《礼记》记载,古人吊丧时,若未到正式环节(如小敛前),可“裼裘”示礼。例如子游曾以裼裘吊唁,被曾子质疑不合礼制,但实际因场合未至正式阶段而成立。
    • 裼衣是加在裘衣外的无袖罩衣,裼裘时需“袒外衣而露裼衣”,展现服饰层次的美感。
  2. 与“袭裘”对比:
    正式礼仪(如小敛后)需改为“袭裘”,即完全覆盖裼衣,体现庄重。郑玄注《礼记》时强调这一区别。

二、引申为不拘礼节的行为

在文学作品中,“裼裘”被引申为随意袒露里衣、不拘小节的状态,多用于形容人物洒脱或倨傲。

读音与字形

“裼裘”既指向古代礼仪服饰的规范,亦衍生出文学中对人物仪态的生动刻画,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其褒贬色彩。

别人正在浏览...

安躭白马生冰雪节财使産羊创钜痛深川口刍说担惊忍怕钉鞋番罗发展史甘罢过套鼓舞曲好畤田画沙印泥祸至无日俭节节育惊车荆蓝卷甲衔枚絶等屦舄喇者类聚群分敛谷莲花国厘补力尽筋疲六禽毛施淑姿愍不畏死闵子里批命皮牙孜谱帖峭寒旗旒鹊羽曲惠仍孙洒涕山崩海啸省文矢词时牌私弊驷黄素月漯河天将通材达识脱麻文坛梧叶题诗孝慈协力齐心嬉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