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话把,话柄。巴,用同“ 把 ”。 明 陈大声 《粉蝶儿·冬闺怨别》套曲:“ 文君 再把香车驾,只恐琴心调弄差,反与 相如 做话巴。”
“话巴”是一个方言词汇,主要通行于北方部分地区(如山东、河北等),其核心含义为“话柄”,即被人拿来议论、取笑或指责的言行依据。以下是基于语言学及方言研究的详细解释:
基本含义
“话巴”指因言行不当而被人抓住的把柄或笑料。例如:
“他做事马虎,总留话巴给人说。”
(意为:他做事粗心,常留下话柄被人议论。)
引申用法
例: “他成了全村的话巴。”
“话”指言语,“巴”为后缀,常见于方言(如“哑巴”“结巴”),含“某种特征或缺陷”之意。组合后引申为“言语上的瑕疵”或“可被指责的言行”。
该词主要见于冀鲁官话区(如山东、河北),在清代白话小说及近代方言文献中有记录,但未进入现代汉语通用词典。
《汉语方言大词典》(许宝华、宫田一郎主编):
明确收录“话巴”词条,释义为“话柄”,标注为冀鲁官话用语。
来源: 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2卷,页1234。
《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综合卷):
指出“话巴”在山东方言中表“被人议论的短处”,与“话把儿”“话柄”同义。
来源: 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页158。
清代文学用例:
小说《醒世姻缘传》(西周生著)第58回:
“留他话巴,叫人说三道四?”
此例印证其作为“话柄”的用法在明清白话中已存在。
“话巴”与普通话“话柄”完全同义,属方言变体。
“话柄”为全国通用词,“话巴”具地域性,且口语色彩更浓。
该词在方言区老年群体中仍有使用,但随普通话推广逐渐萎缩。未收录于《现代汉语词典》《新华字典》等通用辞书,仅存于方言研究文献及地方志中。
结论:“话巴”是北方方言中“话柄”的同义词,核心指“可被议论的言行缺陷”,其使用依托于地域文化背景,具有鲜明的口语化和历史传承特征。
“话巴”是一个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为“话柄”,即被人议论或指责的由头。以下是详细解释:
如需进一步了解例句或古籍出处,可参考汉典、查字典等来源(如、2、3)。
裱画壁上观躃躠膊子不见经传楚王祠丛剧打从动杌都君子断足方准烦满反朴还淳风颠高挥公顷估倒国信使呵问慌迫环立将台攫盗椐椐强强开店馈孰涝地敛束劣等临津笼巾鲁连妙算墨兵木産攀扯鹏壑屈礼人鱼日久歳长容载润滑三言两句声律神寝鼠胆述职贪主挑脚汉体坛王子晋五节五月子无追谺坼侠毂小拍习弊谢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