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帖括派的意思、帖括派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帖括派的解释

明 末研习科举应试的八股文的学派。 梁启超 《清代学术概论》四:“此实对於晚 明 之帖括派、清谈派施一大针砭。 清 代学者以朴学自命,以示别於文人,实 炎武 啟之。”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帖括派是明清科举制度下形成的一个特殊学术流派,其核心在于专攻八股文的写作技巧与应试策略,以应对科举考试中固定格式的命题作文(即“帖括”)。其详细含义可从以下角度阐释:

  1. 定义与核心特征

    帖括派指代那些以钻研、模仿和精通科举考试规定的八股文格式、腔调、典故为主要学问的士人群体或学风。其名称直接来源于科举考试中的“帖经”与“括义”(后演变为八股文的代称)。该派学者不注重经世致用之学或经典义理的深究,而是将精力集中于揣摩考官喜好、背诵范文程墨、练习破题承转等程式化技巧,目标直指科举中式。其特点是内容空疏、形式僵化、脱离实际。

  2. 历史背景与起源

    帖括派的兴起与明清八股取士制度的强化密切相关。明代科举制度定型,八股文成为核心考试文体并逐渐程式化。清代沿袭此制,且对格式要求更为严苛。为了在激烈的科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士子们不得不将大量精力投入到对这种标准化写作模式的钻研中,形成了专攻此道的“帖括之学”及相应的派别。其根源可追溯至科举制度本身对考试形式的侧重。《明史·选举志》记载了八股文格式的严格规定,为帖括派的产生提供了制度土壤。

  3. 方法论与内容

    帖括派的学习方法主要包括:

    • 诵习程墨:大量背诵、模仿历届科举考试的中式优秀范文(程文)和考中者的试卷(墨卷)。
    • 揣摩风气:研究不同时期、不同考官对文章风格、用典的偏好,投其所好。
    • 训练格式:反复练习八股文的固定结构(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追求形式的工整和对仗。
    • 摘录词藻:积累华丽的辞藻、典故以备套用,而非深究其义理。

      其学习内容局限于考试范围的四书五经,且侧重字句的记诵和套路化的阐释,而非经典思想的创新或发挥。

  4. 影响与评价

    帖括派学风对明清两代的教育和学术产生了深远影响:

    • 积极方面: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为士人提供了一条相对明确的晋升途径,维系了科举制度的运行。
    • 消极方面:
      • 禁锢思想:导致士人思想僵化,创造力被扼杀,学术空疏。顾炎武在《日知录》中痛斥八股文之害,认为其败坏人才甚于焚书坑儒。
      • 脱离实际:所学内容与国计民生、实用技术脱节,导致官僚队伍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 学风浮薄:助长了急功近利、投机取巧的风气,真正的学问(如经学、史学、实学)被边缘化。

        帖括派被视为科举制度僵化、教育功利化的产物和象征。

  5. 衰落

    随着清末社会危机加深,改革科举、废除八股文的呼声日益高涨。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清政府下令科举考试停用八股文。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科举制度被正式废除,依附于其上的帖括派也随之失去了存在的基础而消亡。

参考资料:

网络扩展解释

“帖括派”是明末以研习科举应试八股文为核心的学术流派,其名称与科举考试形式密切相关。以下是详细解释:

  1. 基本定义
    帖括派指明代末期专注于研究科举考试中八股文写作的学派。其核心目的是应对科举制度,通过程式化的文章结构提升应试能力。

  2. 名称来源

    • “帖括”原指唐代科举中的“帖经”考试方法,即考官遮蔽经书部分内容,考生需补全。
    • 明清时期,“帖括”演变为八股文的代称,因其内容多沿袭固定格式和经典章句()。
  3. 历史评价
    清代学者如梁启超批评帖括派与清谈派脱离实际,认为其导致学术僵化。朴学(考据学)的兴起正是对这两种流派的反思。

  4. 读音与争议
    不同文献对“帖”的读音标注存在差异,常见拼音包括tiē、tiě、tiè,可能与方言或历史演变有关。

扩展补充:八股文要求严格遵循“破题、承题、起讲”等结构,帖括派学者通过总结范文套路,形成应试技巧,但也被诟病束缚思想。该流派的兴衰反映了科举制度对学术的深远影响。

别人正在浏览...

哀牢白木毕钵罗重午出勤刍荛之见雌絃崔徽丹书德齿凋残笃论而亦泔鱼甘蔗管账孤峤号帘滑马猾胥交臂相失嫉盭惊帆进退应矩狙如开坛旷劫鵾鹏领队霾昏门宠明察磅礴配率蓬荜生光破家荡産悄地清滑青磷青泥清怡趋影遶萦赏锡善照申定十王收摭司旌祀竈日吐艳外尘违指文历霞景相蓝祥禽闲所写着徙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