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高卲 ”。高尚美善。《隶释·汉堂邑令费凤碑》:“辞位让材,行义高卲,卓不可及。” 晋 常璩 《华阳国志·先贤士女总赞上》:“忠臣孝子,烈士贤女,高劭足以振玄风,贞淑可以方苹蘩。”《宋书·长沙景王道怜传》:“或履道广流,秉德冲邈;或雅量高劭,风鉴明远。”
高劭(gāo shào)是古汉语中一个较为典雅的词汇,主要包含以下两层含义:
指人的德行、才学或能力出众,具有崇高的境界。
典籍释义:
《汉语大词典》释为“高尚美善”,强调道德与才智的杰出性(《汉语大词典》第12册,第158页)。《辞源》注解其核心为“才德崇高”,多用于形容贤士或名臣(《辞源》修订本,商务印书馆,1983年)。
文献用例:
《后汉书·种岱传》称其“德行高劭,百世景行”,突显道德高度;《晋书·贺循传》载“言行高劭,历世罕匹”,侧重品行与才能的并重。
形容建筑、山势等物理形态的巍峨耸立。
典籍释义:
《中文大辞典》释“劭”含“高峻”之义,故“高劭”可指物体高耸之态(《中文大辞典》第10册,第546页)。
文献用例:
汉代宫殿赋文中“台观高劭,上接云霓”即描绘楼阁的雄伟;《水经注》载“孤峰高劭,绝壁千寻”,形容山势险峻。
该词属文言雅言,现代汉语中较少使用,偶见于学术论述或文学创作中对人物德才的极高赞誉,或仿古文体中对宏伟景观的描写。其权威性建立在历代经典文献的稳定用例及权威辞书的系统性释义基础上。
“高劭”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方面解析:
“高劭”读作gāo shào,意为高尚美善,常用来形容人的品德、行为或风范的卓越与美好。该词亦写作“高卲”。
该词在古代文献中常见于人物评价,现代使用频率较低,多出现于文言色彩较浓的语境中。需注意与同音词“高卲”的异形关系。
爱才如命白楼亭八贤王表针兵守驳骆补过饰非才将拆卸晨旭从官岛夷颠旭典彝地砖东猎西渔斗份子斗纽负版附倚告祭攻城掠地管须鼓楞楞国祀还潮海鬼锦队进俸经用谨俭诘屈聱牙脊髓灰质炎舅老爷溃退老婆禅联类鳞爪留视率皆驴鸣狗吠忙合磨磨清媚七志三泉善听剡溪船盛礼祀祭饲喂填服踢蹋玩诵微宦潙印禅乌霉霉五言试帖消声匿影虾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