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髫龀的意思、髫龀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髫龀的解釋

亦作“ 髫齓 ”。1.謂幼年。《後漢書·文苑傳下·邊讓》:“髫齓夙孤,不盡家訓。”《晉書·司馬遹傳》:“既表髫齔,高明逸秀。” 唐 元稹 《祭禮部庾侍郎太夫人文》:“教自髫齓,成于冠婚。” 明 陸采 《懷香記·班師議婚》:“髫齔相知,天生恁般家室。” 張素 《題亞子<分湖舊隱圖>》詩:“人生髫齔事,八6*九無遺忘。”

(2).指幼童。 元 楊梓 《豫讓吞炭》第一折:“便待要除根剪草絶了髫齔。” 清 龔自珍 《<昇平分類讀史雅詩>自序》:“計口出錢,髫齔皆算。”

詞語分解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髫龀漢語 快速查詢。

網絡擴展解釋

“髫龀”是漢語中表示兒童幼年階段的複合詞,由“髫”和“龀”兩個部分構成,具體解釋如下:


  1. 指古代兒童垂下的短發,即“垂髫”。《說文解字》中提到“髫,小兒垂結也”,常與“龆”(兒童換牙)并用為“髫龆”,代指童年。例如《桃花源記》中“黃發垂髫”,即用“垂髫”指孩童。


  2. 本義為兒童換牙(乳齒脫落,恒齒長出)。古代文獻記載,男孩八歲、女孩七歲進入換牙期,稱為“始龀”。例如《說文解字》提到:“男八月生齒,八歲而龀;女七月生齒,七歲而龀。”

合義:
“髫龀”結合了兒童的外貌特征(垂發)和生理标志(換牙),泛指幼年時期,約七八歲左右。例如《管子·小問》中“未龀不入軍門”,即未到換牙年齡的兒童不得參軍,側面印證這一年齡劃分。

用法:
常見于古文,如“髫龀之年”“髫龀之童”,強調童年的天真與稚嫩。現代漢語中多用于書面或文學性表達。

網絡擴展解釋二

髫龀

《髫龀》是一個古代漢字,也是一個形容詞,用來形容年幼的兒童,尤指頭發稚嫩的嬰兒。

拆分部首和筆畫

《髫龀》這個詞由兩個部首組成:左邊是“髟”(頭發),右邊是“人”(人字旁)。

拆分的筆畫數為19畫:髟部8畫,人部11畫。

來源

《髫龀》是出自《詩經·關雎》其中一篇古代詩歌的片段:“髫髻龀力,如蠶如縷”。

繁體

《髫龀》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髫齒。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中,髫的發音與韻母iao相似,它的字形是由“兀”(拉長後的八)和“髟”(頭發)組合而成的。

龀的字形古時候寫作“彳口”,表示兒童剛長出的牙齒。

例句

他生了個髫龀的兒子,頭發柔軟細膩,非常可愛。

組詞

1. 髫醴:形容嬰兒的乳汁。

2. 齒龀:形容兒童的牙齒。

近義詞

童顔、娃娃臉、少兒。

反義詞

老齡、中年、長者。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